在線微課|青銅文化系列學習——音樂之聲(壹)
“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古人重禮制,“禮”劃分了人的身份階層,“樂”是指基于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緩解社會矛盾。在今天的微課中,我們結合“江河輝映——中原與江南青銅時代考古文物展”中的禮樂知識,帶大家一起欣賞編鐘的精美,了解禮樂制度的發展背景,感受中國“禮儀之邦”文化的深遠。
禮樂器
禮樂器的歷史背景
樂器的勞動起源說:原始時期,人們以打獵為生,他們偶然發現石頭、獸骨等敲擊時能發出聲音,通過不同的節奏和力度,聲音的強弱和聲調會發生變化,由此可以給遠處的人們發出信號或表達某種情緒,這便是最原始的樂器。
禮器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氏族貴族的出現而產生的 。進入商周社會后,禮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禮治”的象征,用以調節王權內部的秩序,從而維護社會穩定。禮樂器通常會在征伐、宴饗、祭祀、節慶等場合使用。
百樂之首——編鐘
而在眾多傳統的禮樂器中,編鐘被稱為我國古代的“百樂之首”,所謂“堂下之樂,以鐘為重”。它是一種古老的打擊樂器,形狀上窄下寬,由青銅材料鑄成。由于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鐘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鐘體的大小不同,敲擊出的音調高低和聲音強弱皆不同。編鐘最早自商朝就出現了,那時只有3枚或者5枚一組,能演奏一些比較簡單的古曲。西周時期,發展到了八枚一組,春秋時期發展到了十三枚一組,從戰國直至秦漢都是其發展的巔峰時期,直到明清,它才開始落寞。
【長臺關楚墓編鐘】1970年的中國上空,一首激動人心的《東方紅》樂曲,隨著我國第一顆成功發射的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周游世界,響徹太空。當人們聽到這清脆悅耳,空曠輕靈的聲音時,除了為祖國的強大而感到欣慰外,還被這悠揚的樂聲所感染。這聲音來自于一件古老的打擊樂器——春秋時期長臺關編鐘,是楚國墓出土的。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青銅編鐘,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春秋戰國長臺關楚墓編鐘故宮博物院藏
【曾侯乙編鐘】這是一件戰國早期的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被成功發掘。它是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青銅編鐘,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從造型上看:整套編鐘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構成,長748cm,高265cm,分為上、中、下三層,高度大約有8尺,一套編鐘就可以占滿一整個音樂廳舞臺。它一共有65個鐘體,其中最大的鐘體重約406斤。整體由7根彩繪木梁固定,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托。該編鐘由合金材料鑄成,裝飾有人、獸、龍、花等紋飾,細致清晰,并刻有錯金銘文。
戰國曾侯乙編鐘 湖北省博物館藏
佩劍武士形銅柱
從音律上看:它的每個鐘體都能奏出兩個音調。上中下三層聲音各異,最下層鐘體較大,聲音比較渾厚,最上層鐘體較小,聲音比較清脆。編鐘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
錯金銘文
可以說它的出現刷新了編鐘的精美和龐大的程度。這么一件沉醒了千年的樂器重新面世,對世界音樂史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中華和鐘】北京故宮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是我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而它旁邊的太廟卻很低調,很少有人提及。在太廟里藏有世界最大的雙音編鐘,被列入了吉尼斯之最。這組編鐘名為中華和鐘,它是以曾侯乙編鐘為原型鑄造的,深刻還原了2400年前中國的古老文明。
中華和鐘故宮太廟藏
參考文獻:
彭林《禮樂中國》
杜迺松《青銅禮樂器》
人民日報文創《館藏國寶》
李山《西周禮樂文明的精神建構》
來源:開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