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喦丨夢里家山七十年
《江南一喦——紀念錢松喦誕辰120周年特展》正于錫博中區二樓展廳展出,本次特展一經推出引起熱烈反響。
此次展示一些特展精華,帶大家一起領略錢松喦晚年的幾件代表作。
作為生長于太湖水岸的畫家,江南靈動的湖山意象孕育了錢松喦真摯的家鄉情懷。錢松喦年至耋耄仍筆耕不輟,這一時期藝術創作已然進入至臻化境之態,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筆墨、用色、布局等都已經融匯成了“一家之言”。錢老的相關作品無論是追憶童年家鄉的緣物寄情,還是重拾幼時樂趣的指畫藝術,皆為其晚年懷念家山真摯情感的返璞歸真,傾注畢生對江南故鄉的眷愛。正如其自己所言“吮毫間恍見七十年,家山及童年兒戲事”,這些表現題材更多地是從錢老內心感悟和情懷出發,這也進一步地解放筆墨,偏重筆墨,顯得老筆紛披,斑駁燦然。作品宛如于夢里充滿了靈動的水鄉氣息與精巧至真的藝術審美,并將之融匯于江南這片土地獨有的文脈傳承之中
錢松喦常用印章: 松喦八十以后作 不老松
錢松喦夫婦1973年在黿頭渚
張公洞 紙本設色 縱45厘米 橫35厘米 20世紀80年代
此作為錢松喦描寫家鄉宜興著名景勝——張公洞,畫作通過對張公洞洞口進行局部特寫,使畫面呈現強烈的體積感、空間感,同時皴法的處理又很好的彰顯了熔巖柔曲秀雅與“行云流水”的石紋品性,而畫中題識更是錢老對一生藝術生涯皴法技巧的感悟。
陶都春曉 紙本設色 縱37厘米 橫52厘米
此作真實再現了宜興家鄉制陶工業的場面,畫作采用近實遠虛的手法,遠景筆墨含蓄,樹木疏散概括,隱現的幾頂屋脊于浩茫煙云之間;近景筆墨豐富,勾畫細密嚴謹,描繪碼頭船只裝載、運輸陶缸的繁忙勞作場景。
靜對瓜棚上人(指畫)紙本設色 縱43厘米 橫33厘米 1980年
錢松喦在幼年時期就開始學仿指畫,后直至年逾八旬,重拾兒時對指畫的嘗試。此作以苦瓜入畫,以表明錢老向“苦瓜上人”石濤的致意,間接地也表明其重歸早年澹雅的心跡。圖中瓜葉以水墨寫意法為主,三只苦瓜用雙勾法寫出,間以藤蔓串插,畫面上水墨淋漓的瓜葉,配上青翠欲滴的苦瓜,為一幅貼近生活惹人喜愛的繪畫佳作。
秦淮太息(指畫)
紙本墨筆 縱45厘米 橫35厘米
1980年
作品為描繪南京秦淮河兩堤水岸人家之景,以山水、石橋、民居為主體,交替以樹木、漁船、水禽,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景象經錢松喦信手拈來,實現了神與意、景與境的完美融合,將江南溫潤清新的氣息表露無遺,無不彰顯其指畫之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