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手諭等5件珍寶最后一周展出,金匱遺珍展即將上新
為充分展示無錫博物院館藏瑰寶,讓更多觀眾深入了解江南文明的綿延脈絡與發展軌跡,“金匱遺珍——無錫博物院典藏精品文物展”已設為長期展覽,并不定期更換部分展品。
近期,展覽將進行首次展品更新。其中,《元朱元璋行書手諭卷》《明唐寅秋林獨步圖軸》《明張瑞圖行草﹤渡揚子江﹥詩軸》《清華喦白芍藥圖軸》《現代齊白石棕櫚枇杷圖軸》這五件珍品已進入展出倒計時,還沒看過的朋友抓緊時間了!
先賣個關子,要接替的展品咱們下期揭曉~
元 朱元璋 行書手諭卷
國家一級文物
紙本橫幅,計十四行,一百十八字。此手諭書寫于元末朱元璋為吳王時期,彼時明王朝尚未建立,文意是告示手下大將徐達,日后再擒獲敵寇不必要再押解回來處理,可以直接在軍中就地處決。手諭上鈐“石渠寶笈”“乾隆御覽之寶”“乾清宮鑒藏寶”諸清宮藏印六方,此卷被作為精品入選《石渠寶笈》正編與重編。此手諭書寫時純出于自然,不拘繩墨,儀態生動,別具風神。卷首尚為楷書,隨著書寫時情緒的波動,漸趨行楷,因此后半段筆墨放縱,頗有氣勢。整體書風渾厚古樸,雄強豪放,很能表現朱元璋殺伐決斷的英雄氣概,是稀有的朱元璋傳世真跡之一。
明 唐寅 秋林獨步圖軸
國家一級文物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后更子畏,吳縣吳趨里(今江蘇蘇州)人。別字很多,如桃花庵主、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等。唐伯虎的畫尤其令人稱頌,是吳門畫家中的重要人物,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本畫構圖幽簡清曠,用筆也比較有特色,筆墨蒼勁,簡潔凝練。人物雖小,但刻畫精細,神態動作無一不生動自然。未署年款,但從畫風可判斷是其中晚年的代表作。
明 張瑞圖 行草《渡揚子江》詩軸
國家二級文物
張瑞圖(1570—1641),字無畫,號長工、二水、果亭山人、白毫庵主等。福建晉江人。善畫山水,尤工書法。山水畫學黃公望,蒼勁有骨。書法與董其昌、邢侗、米萬鐘齊名,時稱晚明四大家。張瑞圖是晚明最富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個人風格強烈,氣勢縱橫凌厲,給人奇崛之感。
本幅作品行中帶草,多取方折用筆,奇姿橫生,縱逸老辣,誠如清人梁巘所評:“張二水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于古法為一變。”本幅書唐代丁仙芝詩《渡揚子江》,釋文:桂楫中流望,空波兩畔明。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款署:“果亭圖書”,鈐“此子宜置丘壑中”朱文印、“張瑞圖印”白文印。鑒藏印:“沈盦墨緣”白文印。
清 華喦 白芍藥圖軸
國家二級文物
華喦,字德嵩、秋岳,號白沙道人、新羅山人、離垢居士等,福建人,后寓杭州,揚州畫派代表人物之一。 本作為其所作白芍藥圖,紙本設色,以沒骨法繪成,敷色清新淡雅,芍藥姿態自然靈動。
作者題:濕風吹雨過蕉林,媆藥香翻綠砌深。新試袷衫亭上坐, 竹罏茶韻佐清吟。 鈐“空塵詩畫”朱文長方印,“華喦”、“秋岳”、“枝隱”白文方印。 左下鈐鑒藏印“陶氏瀓懷館供養”。
現代 齊白石 棕櫚枇杷圖軸
國家三級文物
古人有詩:“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這詩已很有畫面感,碧蒼蒼與枇杷黃相對應,枇杷的黃歷歷在目。齊白石將真實的枇杷形式化,在似與不似之間尋求自我之境。
齊白石筆下的棕櫚樹,富于生命力。畫筆張揚,伸出畫面,正是白石老人通過筆下的生命之美來表現對束縛的突破和對生命的渴望。
齊白石不同于以往文人畫的特別之處正在于這種張揚蓬勃的生命活力,而不是文人的孤傲自賞。筆下的花鳥草蟲都充滿活力和情趣,極易獲得觀眾情感上的共鳴。以質樸的筆墨建立起藝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開啟了傳統書畫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