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博物院藏四通古代碑刻入選國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
為加強我國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國家文物局組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梳理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遴選形成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于2023年7月14日印發,共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從戰國至清。
無錫博物院有四方碑刻入選名錄,分別是:
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張奕墓志銘碑及清刻跋文碑:
撰文馬仲甫、書丹呂希道、刻石童迪,銘文記述墓主生平事跡。清光緒二十年(1894)出土于羊腰灣,是無錫市唯一發現的北宋品官墓志。跋文系裘廷梁所撰,對墓主的仕歷及有關史實作了精細考證。
二、南宋無錫縣學淳祐癸卯續增養士田記碑:
南宋淳祐三年(1243),撰文薛師魯、刻石金煥。碑文敘述經常州府和兩浙西路提舉學事司批準將沒收本縣貪吏尤梓田產撥交無錫縣學的經過,刊刻有當時官府的全部文卷,且逐段開列沒收土地的地點、四至、面積、租額和佃戶姓名,相當于一部宋代的魚鱗圖冊,為研究宋代地稅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具體資料,是學界重要的經濟碑刻。
三、南宋慶元六年明陽觀額敕牒碑:
刊北宋大觀元年(1107)九月,尚書省奉敕頒發明陽觀額的公文。由宰相蔡京、執政徐處仁畫押簽發。慶元六年(1200)知觀事周復觀摩勒立石,許鑒跋立石緣由。陽明觀舊址在無錫河埒口璨山,已廢。
四、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圣旨碑:
乃元成宗鐵穆耳在元世祖忽必烈死后下旨,內容強調崇奉孔子,恢復儒學,錄用儒生,以宣明教化等等,旨在鞏固蒙古貴族的統治,是無錫市現存唯一的圣旨碑。
1990年,無錫在原縣學古建筑與古碑刻的基礎上,又集中了一批散落在市內各地的重要歷史碑刻,籌建成立了碑刻陳列館。這四通碑刻現陳列于無錫博物院下屬的無錫碑刻陳列館,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反映了無錫的歷史情況,蘊藏著大量有價值的人文信息,是獨特的歷史文化載體,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