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活動回顧|重溫民俗,尋味端午
端午是什么?端午,是媽媽親手包的粽子,是孩子手臂上纏繞的五色絲線,是門前懸掛的艾草,是河川里競渡的龍舟,是《楚辭》里的蘭芷清芬,是流傳千年的家國情懷。今年端午,讓我們來到無錫博物院,在濃郁的節日氛圍中,重拾民俗之樂、文化之美,尋味端午的溫情。
五彩結縷——五彩線手鏈制作活動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五月天氣炎熱潮濕,疾病易于流行,因此,古人以五月為惡月。而紅、綠、白、黃、黑的五色絲線不僅象征五行,也蘊藏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的神力。古人認為將五色絲線佩戴在手腕上,可以祈求祛病強身,健康平安。
端午節這天,無錫博物院開展了“五彩結縷——五彩線手鏈制作”活動,重溫端午民俗。在活動中,社教老師首先介紹了端午節系五彩線的起源及寓意,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民俗文化。接著,在社教老師的示范編織后,孩子們興致勃勃地拿起五彩線,開始編織屬于自己的端午手繩。以此來承襲古人納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同學們在感知、操作、思考的過程中,重溫端午民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歲伴安康——艾草香包制作體驗活動
佩香囊,是端午的傳統習俗之一。根據《禮記》中的記載,早在漢代,人們就佩戴有裝著中草藥的香囊。從唐代開始,端午節佩戴或互贈香囊已然成為一種習俗。這一枚小巧的錦袋,不僅有辟邪驅瘟之意,又有衣襟點綴之用。
端午小長假的第二天,無錫博物院在一樓大廳開展了“歲伴安康——艾草香包制作”活動,帶領現場參與的市民們縫制一枚艾草香囊。“縫制的時候可以采用平針法,如果想讓針腳更細密,也可以用回針法。”在社教老師的細致講解和家長的耐心幫助下,孩子們穿針引線,用一雙巧手將四四方方的花布縫合成三角形香囊,并填充艾草,掛上裝飾。每一枚香囊都蘊含了親子互動的美好瞬間,大家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艾草的清香里感受節日的氣氛。
龍舟爭渡——龍舟主題立體拼圖體驗活動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著名的體育活動。春秋時期,江浙地區的百姓們就會在端午時賽龍舟,以此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活動,祈求風調雨順,無旱澇之災。后因愛國詩人屈原于這一天投江逝世,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賽龍舟也成為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唐宋以后,賽龍舟更是成為了一場從宮廷到市井的全民狂歡,北宋詞人黃裳就留有“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的詞句,描繪出了龍舟爭渡的精彩場面。
清 徐揚《端午故事圖冊》觀競渡 故宮博物院藏
在博物院里不能賽龍舟,但我們可以通過一雙巧手,制作一艘龍舟。6月5日,參加無錫博物院“龍舟爭渡——龍舟主題立體拼圖體驗”活動的小朋友們就體驗了一把小小造船師的樂趣。孩子們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齊心協力,根據圖紙將上百個木質小零件拼裝成一個逼真的龍舟模型。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孩子們享受到了動手體驗的成果和樂趣,度過了一個別樣的端午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