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成長漫游:寄暢園園林文化系列學習之疊石雅趣①
無山不成景,無水不成園。水以山為面,水得山而媚;造園必有山,無山難成園;無山水可借,卻也掇山疊石。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山為骨架水為血,花草為衣徑為脈,亭臺樓閣是器官。由此可見在傳統的造園藝術中堆山疊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凡園必有山石, 離石不成園。
一、疊石溯源
1、 起源于秦漢
疊石藝術于中國古典園林史中的源頭可追溯至秦漢時期。《三秦記》中記載,秦始皇在咸陽鑿長池,引渭水, 在水中堆蓬萊山 ,以求神仙降臨。繼秦始皇之后,漢武帝又在長安鑿太液池,造方丈、蓬萊、瀛洲 三座神山。然而“一池三山”并沒有引來神仙的幫助,卻為我國古典園林藝術中的疊石藝術開辟了道路。
2、 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詩和山水畫的興盛,對于造園的影響巨大,在掇山疊石的置景手法上,一般采納國畫中的高遠法和深遠法進行設計。北魏時期, 人們開始在園林中使用石材營造假山。南北朝時,開始出現了孤置石,假山疊石藝術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
3、發展于唐宋時期
唐朝的造園發展在整個歷史上起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開始 出現“假山”一詞,來形容園林中的疊石。到了宋代,運用天然石 料堆疊假山成為潮流,并出現了專門疊石的工匠。由此,疊石藝術在宋代發展到高潮。
4、成熟于明清時期
明清造園的規模、技術、藝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成為我國古典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 園林理論專著——《園冶》問世,并出現了一大批造詣高深、巧于用石的疊石造園名家。此時堆疊假山之風盛行,更是達到了“無石不園”的地步。
二、掇山疊石
文震亨《長物志》中所寫:“石令人古,水令人遠。”無園不石,無石不園。古人在造園時,給堆假山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掇山”。所謂掇山是用自然山石,掇疊成假山的工藝過程。而掇山疊石的第一步便是選石。
1、石之類別
石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是一類特殊的物什,又是一種別致的意境。在江南園林中,太湖石、昆石、靈璧石和英石被稱為四大名石。
【太湖石】:盛產于太湖而得名。有水、旱兩種,在水中者為貴。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
【昆石】:產于江蘇昆山市玉峰山,天然多竅,色白如雪,石上??梢娋К撎尥傅男【Т?,似雪花點綴,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靈璧石】:“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彼a于安徽靈璧縣,形狀瘦、皺、透、漏、丑、懸,千姿百態,變化萬千。
【英石】:產自廣東英德市,輪廓變化大,石表褶皺深密,是山石中“皺”表現最為突出的一種。石體一般正反面區別較明顯,正面凹凸多變,背面平坦無奇。
2、石之技藝
疊山之術,無法定制。雖為人作,宛自天開。山石之間的互相結合的形式稱為疊山技法,并以單字訣的形式流傳至今。分別為疊、蓋、扣、卡、掛、撐、剎、懸。
3、石之布局
一石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觀大,蘊含天地。掇山疊石中的置石布局,就是通過石塊的堆砌、組合、虛實的處理來實現對意境的營造。
【特置】也稱“立峰”,以突出石本身的造型特點紋理質感而產生的一種特殊意境。
【對置】為互相對著放置的山石,已形成對境,在意境上相互呼應,即統一又富于變化,以達到均衡。
【散置】將數個山石組成石群置于園林中。山石高低錯落,前后左右與之呼應,體現出中國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成”的特點。
參考文獻:
張運興 《中國古典園林之石藝術》
端木山 《江南私家園林假山研究》
莊樹淵 《園林置石選石及布局的初探》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