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中國印文化系列學習之分朱布白(壹)
在中國傳統篆刻藝術中,最講求“分朱布白”。所謂“分朱布白”,指的是設計印章中陽文或陰文的布局,也就是篆刻章法。它是篆刻藝術傳達生命意識的重要環節,點劃之間如何精妙布局,字與字之間如何疏密照應,都直接關系到篆印的整體美學表現。在今天的在線微課中,我們將一起欣賞中國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
書法之美:鐵壁柔翰,風檣陣馬
篆刻,顧名思義,入印的文字通常是篆書。春秋時期的古璽印和秦印所用的文字就是當時的日常文字——大篆和小篆,因此,先民們不需要學習篆字,他們冶印更多地是考慮其制作工藝。
漢代普遍使用隸書,在印章上則采用繆篆。這是一種比較方整的篆文,它的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古人認為這樣的文字具有“綢繆之義”,故稱繆篆。
繆篆書法作品《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拓片
兩漢時期,鳥蟲篆也頗為盛行。鳥蟲篆是一種更抽象、更藝術化的篆書文字,它在普通篆書中創意化地加入裝飾性的鳥形、蟲形、魚形等動物紋飾,或者將篆書筆畫盤曲纏繞,使之形如動物,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
吳子健 鳥蟲篆印“誠則靈”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一定程度上傳承了漢印風貌。這一時期,受到魏《三體石經》中篆書的影響,懸針篆頗為盛行。
曹休墓中出土的曹休私印,印文為懸針篆“曹休”二字
唐代印章仍然以隸篆為主,宋代官印因為注重防偽偏好九疊篆。九疊篆筆畫折疊堆曲,均勻對稱。每一個字折疊多少,則視筆畫的繁簡確定,并非必為九疊,而是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之所以稱之為“九疊篆”,是因為古時以九為“數之極”,“九疊”形容其折疊很多。
北宋熙寧三年“永和縣印”銅印,印文為九疊篆“永和縣印”四字
元朝巴思文也有入印,且盛行押印,稱為元押印。此外,元朝還盛行一種朱文印章,稱為元朱文。其風格靜雅秀逸、工致雋美,是篆刻工穩一路的代表形式。元朱文是伴隨著宋、元時期文人印章的興起而逐漸形成,經過元代金石學家吾丘衍、書畫家趙孟頫的提倡逐漸發展起來,對明清時期諸多流派印風有著重要的影響。
趙孟頫 元朱文印“松雪齋”
明清時期迎來了中國篆刻藝術發展史上興起的第二次高潮。清代是印章篆刻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印家流派紛呈、印風多樣,先后出現了揚州派、浙派(即西泠八家)、皖派等,其代表人物更是不勝枚舉。明清印章所采用的字體也更加多樣,除篆書、元朱文外,還有甲骨、石鼓、詔版、漢碑等等,甚至漢隸、行書、楷書都入了印文。冶印者可以根據印面內容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文字組合。
基于石鼓文風格的吳昌碩印章“且飲墨瀋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