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寶藏之五】清光緒周阿生塑、陳杏芳彩蟠桃會泥塑:慈禧老佛爺的壽禮
人物無今古,須臾出手中。
文豪郭沫若的這句詩,如果當作謎面,那么,謎底自然是——惠山泥人。
既是城市文化名片,也是外交場合“國禮”,小小泥人,輝煌超乎人們的想像。
在無錫博物院,有一件與清皇室有關的國寶:她曾是獻貢慈禧的壽禮之一,卻偏留在了無錫;她原是清皇室壽禮的“備胎”,卻偏偏陰差陽錯因無緣進宮而成為唯一存世的“孤品”。本期嘉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喻湘漣,為大家講述國寶故事。
視頻: https://v.qq.com/x/page/v0764chluur.html?start=13
喻湘漣與這件國寶有緣。這件清光緒泥塑“蟠桃會”,她曾于上世紀80年代應中國臺灣之邀,與搭檔王南仙合作復制了一件。說起這件館藏“國寶”,做了一輩子惠山泥人的喻湘漣用“了不起的寶貝”來形容。
現藏于無錫博物院的清光緒泥塑“蟠桃會”,是由清末民間藝人周阿生手塑、陳杏芳上彩。曾經復制過這件作品的喻湘漣,對“蟠桃會”每個人物造型了如指掌,對文物的身世更是一清二楚。
這件文物的來源頗為傳奇。清光緒十年(1884)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壽誕,全國各地官員都為送賀禮之事絞盡腦汁。當時的無錫縣令別出心裁,呈送給慈禧太后一件名為“蟠桃會”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由于泥人“細貨”制作工序復雜,且容易損壞,為防萬一,當時趕制了兩件一模一樣的“蟠桃會”,一件送往北京,一件留在無錫備用。歲月流轉,入宮的那件現已不知去向,而這備用件雖幾經輾轉,卻保存完好,最終進入無錫博物院收藏。
此件泥塑以王母娘娘過生日開蟠桃會,邀群仙赴會慶賀為場景。整體像一座山,最上面是一個大紅色的閣樓,閣樓的牌匾上寫著“蟠桃會”三字。閣樓下方,24位神仙分四層站立,王母娘娘高高坐在最上層,南極仙翁和麻姑分站兩側。細細觀看,每個神仙的表情與服飾都不一樣,他們有的捧著仙桃,有的拿著荷花,個個表情生動,面帶微笑,就像縮小的真人,站在山上,一副飄飄欲仙的模樣。群仙祝壽的場景非常符合壽誕喜慶的氣氛,也暗喻慈禧太后如王母娘娘般長生不老、永享富貴。
同時,“蟠桃會”的主題也迎合了慈禧太后喜歡看戲的癖好。據史料記載,慈禧非常愛看戲,也懂戲,是個“日必觀戲”的超級戲迷。而這件作品,就是按照傳統戲曲《蟠桃會》制作的手捏戲文。其中的24位神仙,都是按照戲曲當中的人物扮相為原型,通過藝人高超的技藝所創作出來的泥人形象,有戲曲人物憨態可掬的笑容,也有戲曲表演中優雅飄逸的動作。各式各樣的戲曲人物匯聚在一起,仿佛正上演著一臺精彩的戲曲演出。這使得“蟠桃會”在眾多豪華賀禮中脫穎而出,深得慈禧老佛爺歡心。
巧手為泥。一抔土、一雙手,塑就泥人傳奇。
“從體量上來說,是當時最大的泥塑,堪稱珍品;從造型上來說,上、中、下各八位仙人,加上王母娘娘,共25個人物聚在一起,相互呼應;從技術上來說,達到了手捏泥人‘一步到位’的最高境界,且充分體現周阿生干凈利落的風格,是了不得的傳世之作。”這件國寶勾起喻湘漣無盡的回憶。
這件國寶現正在無錫博物院展出,不妨前去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