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跟著徐霞客,尋李白筆下“危樓摘星”處:懸空寺


西崖之半,層樓高懸,
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臺者,
懸空寺也。
三百余年前,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踏遍山河,在恒山之麓與懸空寺相遇。他將這段邂逅鄭重寫入《徐霞客游記·游恒山日記》,寥寥數語便勾勒出古寺嵌于絕壁、如臨仙境的模樣。當他鼓足勇氣登臨其上,更忍不住感慨“仰之神飛”“為天下巨觀”——這份跨越時空的驚嘆,恰是我們探尋懸空寺傳奇的最好起點。

懸空寺
懸空寺位于山西大同渾源縣恒山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是座奇險又獨特的千年古寺。
它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筑上載危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奇巧,是我國古建筑中罕見的杰作,堪稱“天下一絕”。
懸空寺內共有大小殿閣和房舍40余間,供奉著80余尊神像。
要如何才能將重達十數噸的寺廟懸掛到山體上呢?
首先翠屏峰位于山谷西側,其半山腰并非陡峭的直壁,而是一處天然凹槽。
工匠們先從山體高處懸繩而下,再借助工具對這處凹槽進行拓寬修整,最終鑿出了可供施工操作的平臺。

山體開鑿示意圖
緊接著在平臺上,向山崖方向鑿出一個個深深的石孔,再在石孔里插上橫梁,這些橫梁便是懸空寺的秘密。

山體橫梁示意圖
山體的石孔和橫梁都是經過特殊設計,石孔里面大,外面小。選用浸泡過桐油(防腐防潮)的鐵杉木做橫梁,并在一頭預先打上楔子。當木材插入石孔,楔子便會將木材撐開,橫梁就能緊緊地卡在石孔內,等同于現代的“膨脹螺釘”。

“膨脹螺釘”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有了橫梁臺基做基礎,工匠們將建筑材料運上山崖,再懸吊至橫梁臺基處,就能在上面搭建殿閣啦~
各殿閣之間以棧道相連,人行走于棧道之上,所見樓梯或顯或隱,路徑曲折蜿蜒,恍若登臨天梯,步步皆是奇趣。
到了后世,人們又在樓閣下方增設了數十根纖細的立柱。這就巧妙制造出一種假象——仿佛整座懸空寺,都依靠這些顫顫巍巍的柱子來支撐。
而實際上在一般情況下,這些立柱并不承重。但是遇到極端情況,立柱相當于為懸空寺增加了一份保險,讓其躍升為能抵抗極端情況的“超靜定結構”。
“超靜定結構”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在漫長歲月中,懸空寺歷經多次地震考驗。例如公元1303年洪洞八級巨震,山西大地山河崩摧,懸空寺卻安然無恙;1626年靈丘強震,震中離寺不足百里,古寺依舊毫發未損 ;清康熙年間持續數年的劇烈地震群,懸空寺也穩立絕壁。懸空寺能在地震中屹立不倒,其建筑抗震設計令人驚嘆。
懸空寺歷經千年風雨,其建筑細節中的力學智慧與設計巧思,依然讓人嘆為觀止。它早已不只是一座靜態的古寺,更像是古人用匠心譜寫的“詩篇”,訴說著中國古代建筑的傳奇與浪漫。
(圖源網絡,權侵刪)
參考文獻:
《懸空寺的秘密》陳斯洛
《中國第一空中樓閣,是如何建成的?》中科院地質地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