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博英才”作品入藏無錫博物院
大家是否還記得2019年啟動的首屆“錫博英才行動”青年人才資助計劃?依托于此次活動成果籌備的《與古為新——錫博2020藝術新空間特展》已于上月結束。展覽結束后,無錫博物院與五位青年藝術家積極溝通,他們均表達了愿意捐贈此次活動成果的想法。相關藝術作品在創作選題、繪畫視角、材料運用等方面都有較大程度的創新,現在均已正式入藏無錫博物院,并獲頒收藏證書。下面跟隨小編再次欣賞下這些藝術作品吧!
01《新時代下的錫城古運河》
作者:王夢晗,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師從周京新教授,國畫人物專業,碩士學位。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無錫美術館專職畫家。中國傳統山水畫采用的是散點透視,講究的是觀看者步入畫面中去,移步易景,從湖邊小徑穿過假山園林,又步行過巍峨高山腳下,觀者成了這畫面的一部分。在這次創作中,作者嘗試打破傳統的觀察方式,多探尋一些透視關系的可能性。希望大家能通過作品去思考觀看的角度以及高度,在這種方式下,觀看者可能更像一個置身于畫外的、冷靜的觀察者。
圖 |王夢晗《皋橋》
圖 |王夢晗《黃埠墩》
圖 |王夢晗《三里橋》
圖 |王夢晗《水鄉景》
圖 |王夢晗《西水墩》
02《基于<西林園景圖>研究下的無錫園林繪畫創作》
作者:顧真真,無錫美術館專職畫家、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聯書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會員,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會會員。2005年獲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本科學位,2008年獲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碩士學位。專業方向:工筆花鳥畫研究,師從江宏偉先生。青年畫家顧真真在史料研究的基礎上發現,目前無錫博物院所藏明代張復所繪西林十六景與安紹芳《西林全集》中的“西林三十二景”園景詩的意境十分契合。結合實地考察,繼承傳統的工筆畫法,重現園詩中所提及到,而圖冊中未收錄的園景。
圖 |顧真真《松布》
圖 |顧真真《松布》局部
03《〈西林園景圖?遯谷新解〉——綜合材料壁畫再創作》
作者:顏有為,公共藝術碩士研究生,無錫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本次課題以《西林園景圖》之二《遯谷》為藍本進行再創作,主要采用無錫本地泥土、125微米沙子、進口超粘粘合劑以及顏料等多種材料繪制成綜合材料壁畫。通過多種材質的混合屬性,表現出普通紙本設色作品無法展現的質感。本件作品的地仗層主要為泥土與沙子的混合物,沙子采用120目125微米的細沙,泥土挖取自明代西林園所在地錫山區安鎮附近。今月曾經照古人,四百多年來那片土地上的泥土沒有改變過,因此使用無錫本地泥土進行老畫新解也很有意義。
圖 |顏有為《遯谷新解》
04《文徵明〈蕉石鳴琴圖軸〉油畫新構》
作者:韓晶,畢業于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油畫創作與理論研究方向,藝術學碩士學位。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無錫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無錫青年美協理事、無錫書畫院特聘畫家。現為無錫太湖學院藝術學院教師、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B級。此次創作靈感來源于無錫博物院藏文徵明為士人琴師楊季靜所繪鳴琴肖像,畫面大膽保留了原畫的基本構圖,人物置于恬淡清遠的青灰色調之中,左手執書,古琴在側,年輕人著漢服若有所思,畫面氣氛寧靜致遠,暗示當下年輕人讀書思考,回歸傳統文化的源流。
圖 |韓晶《文徵明〈蕉石鳴琴圖軸〉油畫新構》
05《吳門故地》
作者:李建鵬,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碩士學位。江南大學書畫研究所研究員,九零創作畫社成員,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現為無錫美術館專職畫家。本次創作項目以江南地域特色的白墻黑瓦、民居街巷為主題,表現對江南吳地的眷戀。白墻黑瓦的江南民居街巷是無錫江南文化的視覺代表符號,是無錫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的集成。本項目在畫面布局及藝術表現語言營造上強調東方形式美學,基于吳冠中先生提出的“形式美”繪畫美學基礎上,深入實踐東方美學精神,用油畫創作講好江南故事、講好無錫故事。
圖 |李建鵬《吳門故地》
“錫博英才行動”旨在加強對院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推動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促進我市文化藝術的持續發展和繁榮。這次活動吸引了眾多青年人才走進博物館做研究,讓文化遺產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生,是對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一次成功實踐。是不是還沒看過癮?悄悄透露下,首屆“錫博英才行動”青年人才資助計劃的創作與研究成果將收錄于《無錫文博?庚子擷英》,刊物將于今年年底面世,感興趣的朋友記得到時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