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寶藏之三】春秋吳王僚劍:“兩千多歲”的青銅兵器,講述傳奇的“王者榮耀”
功高拜將成仙外,才盡回腸蕩氣中。 萬一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
今天說的這件寶物,正是一把青銅古劍。而劍的主人,則是春秋一位王侯——吳王僚。
吳王僚,姬姓,名僚,號州于。出生年份不詳,據記載被專諸刺殺于公元前515年四月,在位12年。
擁有吳越文明的無錫,擁有一把春秋吳王僚劍,也在情理之中。稀罕的是,這是全國目前僅見的一把吳王僚劍。劍主人有怎樣的身世,這把與春秋王侯相伴的古劍,又有著怎樣的傳奇?且聽無錫著名民營企業家孫銀龍,為您講述這件寶藏的故事。
視頻:https://v.qq.com/x/page/d0757h2ln4b.html
春秋吳王僚劍現藏無錫博物院。該劍通長41厘米,最寬處2.7厘米,莖長9.5厘米。劍整體呈窄長扁條形,無格無首,前鋒尖銳,兩刃近鋒略內收,向后漸寬,劍身中線起脊,直通莖末。莖作梯形,前寬后窄,中部有一小孔。除莖與兩刃外,劍身裝飾有斜“王”字形暗紋。
兩縱靠近莖的地方鑄銘文12字。銘文是:“攻敔王者彶自乍之用劍”。該劍是無錫博物院于2008年12月征集所得,經專家論證此劍為春秋晚期文物。吳鎮烽先生將劍主“者彶”考證為吳王僚,并認為此劍為僅見的一把王僚即位后自銘劍。這把劍對于研究春秋時期吳國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專家如何確定此劍的年代?
1、首先采用考古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將此劍與浙江出土壽夢之子劍、山東出土諸樊之子通劍進行比較,認定吳王僚劍形制與上述具有明確紀年的青銅劍較接近。同時研究認為劍身所飾的“王”字形暗紋與山東出土的壽夢之子劍相同,與山西春秋墓葬出土的吳王光劍紋飾也類似。因此依據類型學研究,將此劍的年代鎖定在春秋時期。
2、通過進一步釋讀劍身銘文,專家們確定了此劍的具體年代歸屬。劍身銘文中的“攻敔”是吳國國名。青銅器銘文所載吳國國名略有不同,且有時代上的區別。“攻敔”一說大都在吳王諸樊在位前后。據此專家將此劍年代大體定在諸樊前后。銘文中“者彶”四字為吳王之名,且為春秋時期吳越一帶所用的多音節夷名。從讀音上可以認為是“州于”的緩讀音,急讀即“州于”。而《左傳》中將吳王僚稱作“州于”。由此可以判斷這是一把春秋吳王僚時期鑄造的青銅劍。該劍銘文可以通俗解釋為吳王僚所鑄造的自己常用的劍。
(二)王者之劍,有著怎樣的故事?
從年代來看,這把春秋晚期的吳王僚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歲月打磨下,劍身泛出幽幽光澤,局部顯斑駁之跡。
從孫銀龍的講述中得知,這把古劍身上不僅承載了吳地深厚的歷史底蘊、吳地精湛的鑄劍工藝,還有那些存在于正史、流傳于舞臺的春秋傳奇。
先說劍主人。吳王僚,在位僅12年,就被專諸刺殺身亡。
再說鑄劍術。春秋時期的吳國擁有以干將、莫邪夫婦為代表的一批鑄劍大師,鑄出的寶劍更是價值連城。“操吳戈兮披犀甲”,充分說明以吳王劍為代表的吳國兵器制造技術享譽一時。
最后說一說“專諸刺王僚”的故事。夷昧去世,季札讓位,僚繼位,這讓吳王諸樊的兒子、僚的堂兄公子光很不服氣。公子光招募了伍子胥推薦的殺手專諸去刺殺王僚,好讓自己上位,這位公子光就是后來的吳王闔閭。據《史記》和《左傳》記載,專諸刺殺王僚的兇器是藏在魚肚子里的,俗稱“魚腸劍”。這把魚腸劍短小而鋒利,竟然能一劍刺破吳王僚護身的多層盔甲而致其斃命。這一故事之后被移植到舞臺上,成為中國京劇中的傳統劇目。我們今天欣賞這把王僚劍,也能順帶想象一下當年魚腸劍的風采。
通過這把吳王僚劍,在歷史的長河里尋訪吳國的文明,不難發現,改變荒蠻之地的命運,武備并不是真正強盛的完全條件,當時中原日趨完備的禮儀制度才是真正有生命的文化力,還是化干戈為玉帛好。不過,吳越祖先以鑄劍為代表的工匠精神一直流傳了下來,加上接受了中原文化,如今的吳越之地,已成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地域文化也從原先的好斗尚武成為崇文重教,這或許是歷史的一種自然輪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