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李鴻章寫給無錫人薛福辰的信
惠書敬悉,甚欣甚慰;
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接獲手書,至不歡愉…
鴻雁傳書的年月漸行漸遠,那些字里行間卻承載著時代的真實印記,訴說著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從中亦可見家國往昔,世事變遷。
“信者,信史也。”書信可以說是一個有時間、地點、人物及事件的完整檔案,是集知識性、政治性、文化性、社會性于一身的直接史料。歷史名人遺留的信函,多被博物館、圖書館或其他研究機構收藏,成為后人研究的珍貴資料。
無錫博物院收藏了一批近代士人的信札,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本次選取“李鴻章致薛撫屏”的三通信札,通過解讀、考釋,有助于我們更加直觀地了解薛福辰的生平及其與李鴻章交往的具體情形以及相關重要的歷史事件。
寄信人——誰寄錦書來?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曾任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會辦海軍事務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兩廣總督、直隸總督。
收信人——無錫有個薛福辰
薛福辰(1832-1889),江蘇無錫人,號撫屏,清末外交官薛福成的長兄,同治七年(1868)經曾國藩推薦入李鴻章幕府,后官至順天府尹、宗人府府丞。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高明的醫術,曾在光緒六年至八年入宮為慈禧太后診病,素有“晚清首席御醫”之譽。
信札一 李鴻章初任直隸總督
共3頁,計269字,書于同治十年(1871)八月,李鴻章為直隸總督,薛福辰為山東候補知府。信中主要事件是李鴻章近期所辦事務,有:一、“東人來津立約”,是清政府與日本政府之間訂立的第一個正式條約——《中日修好條規》;二、“河北新城”,即在天津運河以北修筑新城;三、“津門水患”,是指同治十年天津因雨水過多引起各河漫溢而致的水災;四、“冬初擬回保陽”,當時直隸總督在保定、天津兩地辦公的制度。
信札二 薛福辰為慈禧診疾
共3頁,計281字,書于光緒八年(1882)四月十一日,信中主要事件有:一、李鴻章母親去世(信中末尾“棘人”,即后人為父母居喪時的自稱),請旨回籍奔喪,與接替者“振帥”(張樹聲)交接了海防洋務等事宜;二、薛福辰在宮中為慈禧太后診病,是其最為學界所關注的經歷。光緒六年(1880),慈禧太后“圣躬欠安”,朝廷向各省征召精通醫術者,李鴻章等保送薛福辰入宮為醫。
信札三 晚清直隸水災
共3頁,計371字,寫于光緒十三年(1887)八月初九日,主要事件是:直隸一帶的水災以及救災情況,此時薛福辰在順天府尹的任上,所轄地域的災情及賑災事務屬其職責范圍,需與直屬上司李鴻章匯報溝通、協商辦理。晚清直隸地區水災頻發,幾乎每年必災,甚至發生特大水災,成為威脅直隸的重要災害,讓身為直隸總督的李鴻章“焦灼莫名”。
結語
信札作為第一手的材料,對相關歷史的研究會有很大推動作用。希望通過不斷披露這些文獻,能對近代史研究提供更多詳實而確切的基本資料,從而增進對晚清士人的認識,推動晚清歷史研究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清)薛福成 :《誥授光祿大夫頭品頂戴督察院左副都御使薛公家傳》《庸庵文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清)俞樾(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薛公墓志銘》,《春在堂雜文》(第36冊)《雜文六編補遺卷五》。
2、顧廷龍、戴逸主編:《李鴻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 4 、9、10、30卷。
3、近代史資料編輯組編:《近代史資料》第63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