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見天地——明 蘇宣刻 “顧林之印”石章
蘇 宣(1553~1626后)
著名篆刻家,字爾宣,一字嘯民,號泗水,朗公,新安(治今安徽歙縣)人,師從文彭學習書法刻印,與文彭、何震齊名于印壇。
傳奇人生 豪情萬丈
蘇宣的父親蘇眉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出自書香門第的蘇宣自幼繼承家學,喜讀書,生性耿直豪邁、疏狂,好任俠,善擊劍,可以稱得上是個文武雙全之人,時人董嗣成為他題詩:“蘇生意氣一何豪,防身凜凜昆吾刀。不惜千金保恩怨,常拼一死輕鴻毛。”他的豪情萬丈,引來無數稱頌,也招來了風云變幻的命運。弱冠之年,他因義氣而陷入困境,被迫避禍于江淮間。
門第相通 篆藝之緣
蘇宣的命運在與文徵明長子文彭的相遇中發生了轉折。世人都知書法大家文徵明,然而其長子文彭,另辟蹊徑,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被推舉為篆刻鼻祖,也成為流傳千古之人。文氏與蘇氏為通家之好,蘇宣因緣際會,結識了這位鼎鼎有名的篆刻家,進入了篆刻之門。蘇宣曾自述:“余于此道,古討今論,師研友習,典畫之偏正,形聲之清濁,必極其意法,逮四十余年,其苦心何如!”這段時光,成為他篆刻生涯中的重要一筆。
創新之道 藝術的迭代
文彭篆刻秀麗典雅,風格妍媚清新。何震初期篆刻受文彭影響,但又能”法古而不泥古”,自成風格。蘇宣繼承家學淵源,古文底子深厚,加之文彭與何震兩個優秀的篆刻家從旁輔助,進步神速,對臨摹和創作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認知。
上海博物館藏 明 文彭刻 “畫隱·東山草堂珍玩”兩面印(長3.3厘米,寬2.3厘米,通高5.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明 何震刻“笑談間氣吐霓虹”石章(縱4.05厘米,橫3.9厘米,高7.1厘米)
蘇宣曾言:“始于摹擬,終于變化。變者逾變,化者逾化,而所謂摹擬者,逾工巧焉。” 他以古為鑒,以新為綸,將創新點立足于古文字上,借古文字之古,加之以爽利灑脫的刀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既不同于先秦古璽,又有別于雅正的文彭與猛利的何震。
無錫博物院所藏“顧林之印”就是其典型作品,蘇宣在此印章法布局上頗具秦漢風骨,表現出渾樸雄健、雅而可觀的整體氣息。
無錫博物院藏 明 蘇宣刻“顧林之印”石章
高4.4厘米,邊長2.1x1.9厘米。
印文為白文篆書“顧林之印”,印頂刻八分書“名氏”,草書“蘇應制篆”。
此外,這枚印章的發現將困擾學者多年的疑難點——蘇宣姓名的考據難題解開。蘇宣往往被認為名宣、字爾宣,只有明人趙重道曾在《蘇爾宣傳》中提及“蘇爾宣者……名應制,爾宣其字”。這枚印章的誕生意義將“應制”最終確立為這一帶有些傳奇色彩的泗水派領袖蘇宣之本名。
泗水派的傳承
在蘇宣影響之下,諸如鄧石如、程邃、何通等人都延續了他的風格,由于蘇宣號泗水,所以后人稱這一派別為泗水派。泗水派以其深遠的影響,對當今篆刻藝術的學習與研究仍有著重要意義。在蘇宣的引領下,篆刻藝術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方寸之間,可見天地之變化。
參考文獻:
趙重道《蘇爾宣傳》
明清流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無錫博物院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