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神鑄:宋徽宗瘦金體鎮庫錢
在北宋恢弘的貨幣體系中,有一種神秘而尊貴的錢幣超越流通職能,成為王朝金融權力的象征——它們便是深藏于官庫的“鎮庫錢”。而大觀通寶鎮庫錢,因承載宋徽宗絕世書法與王朝鼎盛期的野心,成為中國古錢幣史上最令人神往的傳奇之一。
何為鎮庫錢?
鎮庫錢,又稱“壓庫錢”或“鎮庫大錢”,是一種古代用于鎮守倉庫、廟宇、宮殿等重要場所的錢幣。這類錢幣并非用于流通,而是作為一種辟邪、祈福、鎮宅的象征性器物。與普通錢幣相比,其尺寸大而厚、精且少,具有極高的價值。
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是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1107~1110年)鑄造的一種貨幣,以銅質為主,另鑄有鐵錢等,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多種版式。據蔡絳《(國)史補》載:“國朝鑄錢,沿襲五代及南唐故事,歲鑄之額日增……至大觀,上又為親書錢文焉。”可見,大觀通寶錢文系徽宗御筆。徽宗書法飄逸秀麗,融會貫通,號為“瘦金體”,又被稱為“鐵線書”。在北宋的錢文中,屬徽宗的錢文最為精美絕倫。
大觀通寶鎮庫鐵錢
無錫博物院藏北宋大觀通寶鎮庫錢,鐵質,方穿圓錢,直徑14厘米,如碗口大小,重690克。正反兩面均有“大觀通寶”四字,俗稱合背錢。錢文書法為瘦金體,文字秀美,質地細膩堅硬,穿、外廓、字紋凸起,形制規整得體。這種大型大觀通寶鎮庫鐵錢極為罕見,是非常珍貴的品種。

大觀通寶鎮庫鐵錢 無錫博物院藏
宋代鎮庫錢往往由官府或皇家專門鑄造,用于鎮守國庫、皇室金庫或重要寺廟,以示“財寶安穩、國運昌隆”。這些錢不僅代表了當時高超的鑄造工藝,也反映了統治者對財富和國家安定的重視。
大觀通寶鎮庫錢,是歷史與藝術的結晶。它不僅凝聚了北宋最后的輝煌,也映射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蘊。
參考文獻:
王春法主編.國博 薪火賡續 羅伯昭捐贈展[M].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23.04.
高大倫等主編.中國文物鑒賞辭典[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1.12.
趙后振主編.太平天國錢幣新考[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10.
朱滸:“大觀通寶”旋讀折三銀錢考.《中國錢幣》2013 年第5期, P10-12.
馬定祥:談大型“大觀通寶”錢.《文物》1982年第6期,P77-78.
龐文秀:介紹一枚“大觀”新品.《內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第A3期,P349-350.
蘇曄,文奇,孫競著.古錢答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
中國金幣總公司編,2018中國金幣文化 第3輯,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