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巖畫——中華民族的遠古符號(壹)
時間: 2023年04月29日 瀏覽次數:
1808
寧夏地貌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這里的石即“巖畫”。巖畫是在文字產生之前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歲月里運用寫實或抽象的藝術手法,在巖石上描繪或鑿磨刻制的圖畫,它忠實地再現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風貌,蘊含著古代先民的文化和藝術創造力,反映了人類社會文明史和演進史,是“石刻史書”遠古時代的呼喚。我國是巖畫大國,這些巖畫作為中華民族遠古共享符號有著重要的意義。結合本院《朔地戀歌——寧夏巖畫特展》內容,一起來領略那來自遠古的呼喚。
寧夏巖畫中的動物群
寧夏巖畫是我國北方地區巖畫的典型代表。此次展覽共展出寧夏博物館所藏巖畫拓片68件,實物6件,這些生動樸拙的巖畫,是遠古人類的藝術印跡,洋溢著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創造力,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壯、粗獷、自由的精神氣質。寧夏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富。地處西北黃河上游的河套之首,黃河自南向北貫穿其中,遠古時期屬黃土高原與沙漠、草原過渡地帶。這里曾經層巒疊嶂、溝深谷邃、樹木蔥蘢、水草豐茂。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其北部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
參考文獻
《寧夏巖畫》,劉思文,《寧夏畫報》2022年12月2.《從世界藝術史角度看中華共享符號的生成--以中國早期巖畫為中心》,張法,季中揚_,張娜,《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12月
來源:開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