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博物院尋“龍”記之明螭龍形青白玉帶鉤
時間: 2024年02月17日 瀏覽次數:
2569
明螭龍形青白玉帶鉤
長13.7厘米,寬2.6厘米,厚2.6厘米
國家三級文物 無錫博物院藏
此件明螭龍形青白玉帶鉤,鉤首為龍頭,馬耳、鹿角、蝦米眼、張口露齒;鉤身呈扁薄的長條形,略微上弧,腹面采用高浮雕與鏤空技法雕琢小螭龍,頭較短,長鬛后飄,四肢匍匐,一道隆起的脊骨,分叉花狀尾,背部有圓形矮鈕。器身線條舒張順暢,刀法精湛老道,加之料精藝美,保存完好,甚為難得,堪稱佳品。鉤首龍頭與鏤空立雕螭龍相呼應,兩龍神形俱佳,相顧之際,更得以妙筆傳示出濃濃殷切之情,將“蒼龍教子”形象表現得栩栩如生。
“蒼龍教子”,通常是由大小兩條龍組成,喻父子二人,有望子成龍之說,寓父養子,應與教,養不教,父之過。蒼龍教子的故事源自于《三字經》,它以蒼龍喻竇燕山,強調父輩言傳身教的重要性。“蒼龍教子”玉帶鉤在明末清初時期最為流行,小龍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透雕把龍雕得站起來;另一種是高浮雕,感覺小龍是趴著的。
據考古資料,最早的玉帶鉤是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的,戰國至秦漢是帶鉤最流行的時期。漢以后至宋,由于服飾的變化,帶鉤不再使用。宋代仿古玉興起時,出現仿古的玉帶鉤。元代時被蒙古人用于腰帶,遂再度流行。明清之后用途更廣,除實用功能以外,更多的是文人雅士手上把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