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鏡風華——唐 真子飛霜鏡
團團寶鏡,皎皎升臺。
鸞窺自舞,照日花開。
臨池似月,睹貌嬌來。
盛唐時期,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加上中外文化藝術的交流、碰撞與融合,文化藝術發展迅速,銅鏡工藝亦得到極大發展,無論是樣式、題材、風格,還是鑄鏡技術,都趨向于成熟。真子飛霜鏡是唐代重要的銅鏡品種之一,因鏡鈕的“真子飛霜”銘文而得名。
唐 真子飛霜鏡
八出葵花形,直徑24厘米
無錫博物院藏“真子飛霜”鏡鈕的最上方繪有一片祥云,月亮正從云中慢慢升起,在云海下方有一田字格,格中“真子飛霜”四字。圖案下方為一潭水波蕩漾的蓮花池,池中徐徐升起一片荷葉,上面還托起一只烏龜,荷葉作銅鏡的鈕座,烏龜作鏡鈕,構思巧妙而自然。在鏡鈕的右側有一頭戴華冠、褒衣博帶、端坐撫琴的高士,在他的身后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和新生春筍,高士面前置有一張長條幾案,上面擺著書卷、硯臺、香爐,清雅閑適。與高士相對的左側,有一只振翅欲飛、翹首顧盼的鳳凰立于山石之上。
有人將“真子飛霜”鏡稱為中國古鏡史上最富爭議性的銅鏡,關于其中的含義,在學術界爭論千年,目前尚無統一的認識。有的認為“真子”應該是人名,“飛霜”是古琴曲調之一;有稱“真子”是取修真煉道之意,“飛霜”是裴航遇云翹夫人的故事;也有人認為“真子”為“玄真子”,是古代傳說中的神仙,“飛霜”取自“夢入仙樓戛殘曲,飛霜棱棱上秋玉”;而日本學者又多將此鏡稱之為“伯牙彈琴鏡”。
現今對于真子飛霜鏡的真實寓意仍難以定論,如同清代詩人謝雪在長詩《真子飛霜鏡歌》中發出的“此鏡千年圓不缺,真子為誰疑未決”的感嘆!
參考文獻:
劉曉峰:《真子飛霜鏡:來自古代時空文化體系的解讀》
張清文:《從故宮藏“侯瑾之”銘銅鏡看“真子飛霜”鏡的本義》
楊洋:《“真子飛霜”銅鏡的圖像研究》
葉康寧:《“真子飛霜”銅鏡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