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分前必接!博物館里的“白馬狀元”,藏著千年上岸密碼
狀元騎白馬,前程似錦
查分倒計時的心跳里,是不是連呼吸都帶著緊張?高考、中考、期末考的戰場剛歇,等待成績的忐忑卻像懸而未決的雨。別慌!無錫博物院里,王錫康所作的惠山泥人《狀元騎白馬》正捧著千年“上岸buff”,還有古人對“登科及第”的極致浪漫,今天就一起來沾沾狀元的喜氣!
王錫康(1890—1967年)
王錫康是無錫惠山泥人著名藝人,生于無錫惠山,自幼承受家傳。他技藝全面,“粗”“細”兼能,“捏”“彩”俱精,作品富有傳統和地方特色。代表作品有《八仙》《和合》《劉海戲金蟾》等。新中國成立后,他對惠山泥人的保護有突出貢獻,曾受聘于無錫泥人研究所,還培養了一批優秀傳承人,為惠山泥人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紅袍白馬的驚艷:手捏戲文里的春風得意
這件由王錫康所作的惠山泥人《狀元騎白馬》生動展現了狀元郎春風得意的場景,也定格了科舉時代最鮮活的“及第瞬間”。
白馬昂首挺胸,細長的馬眼炯炯有神,微張的嘴唇間露出潔白的牙齒,馬鬃與尾巴以紅綠彩繪勾勒,隨風飄揚。狀元郎端坐馬背,身著紅色華服,右手輕執韁繩,左手自然垂落,指尖微微翹起,透露出從容自信。他面容清秀,眉宇間洋溢著喜悅,嘴角含笑卻不張揚,眼神堅定地望向前方,既顯新科狀元的意氣風發,又不失讀書人的內斂持重。馬頸處懸掛的銅鈴與紅色流蘇隨步伐輕晃,與狀元衣袍上的繁復花紋相映成趣。
作為惠山泥人“手捏戲文”代表匠師,王錫康將戲曲動態神韻揉進指尖:狀元執韁手勢帶三分瀟灑,坐姿卻穩如握了必勝券,連衣袍褶皺里都藏著“穩上岸”的底氣。整體造型將“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及第之喜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從宮廷到街巷:狀元游街的千年儀式感
“狀元騎白馬”不只是好看,背后藏著科舉時代最盛大的“排面”傳承。 狀元騎馬游街制度的確立,經歷了從宮廷宴飲到公眾慶典的嬗變過程。北宋開寶年間(968-975年),新科進士在宮廷賜宴后已有慶賀活動,但尚屬封閉式的宮廷禮儀。直至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為彰顯“崇文抑武”之政,特命寒門出身的狀元蔡齊著錦袍、簪宮花,由七名金吾衛開道,騎馬巡游汴京御街,開創了狀元跨馬游街的先河。這一精心設計的儀式,通過御賜鞍馬、軍士護衛、萬民瞻仰等環節,將科舉功名的榮耀可視化,使其從宮廷內部走向市井街巷。
南宋時期,該儀式擴展為全體進士參與的盛典。狀元率眾進士自和寧門出發,經御街至禮部貢院,沿途官府設彩棚迎送,形成“十里旌旗,萬頭攢動”的壯觀場面。至明清兩代更趨規范,明代規定唯有三鼎甲可自皇宮正門出宮游街,清代則固定以長安左門為終點,形成“金殿傳臚-跨馬游街-雁塔題名”的完整儀軌。
三、紅袍黑帽的密碼:戲劇化的官服美學
這件惠山泥塑《狀元騎白馬》以精湛的工藝再現了戲劇化的狀元形象,其服飾設計兼具藝術表現力與歷史參考價值。細看狀元紅袍,藏著“歷史 藝術”的雙重彩蛋。
狀元身著的大紅緞料圓領袍,衣襟處、袖口處以如意紋、海水江崖紋、云龍騰躍,象征仕途順遂、江山永固和飛黃騰達等美好寓意,雖與明代進士服”深藍緣青”的典制記載有所出入,卻完美契合戲曲藝術對喜慶氛圍的追求。腰配玉帶,足蹬高底朝靴,延續了明清官服的典型特征。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頂烏紗展翅帽:純黑硬質胎體前低后高,帽頂呈倒靴狀,暗喻”平步青云”,兩側方翅挺拔如劍,既符合”忠紗”的官員身份象征,又通過彈性設計增強了動態美感,這也是戲劇服化的特征。整體造型既保留了明代官制的基本形制,又通過色彩對比,和裝飾元素的夸張處理,實現了歷史真實與藝術表現的和諧統一。
接住這份穿越千年的上岸buff
無論高考終局、中考沖刺,還是期末小試—— 這尊泥人藏的不僅是王錫康的匠心,更是中國人刻在骨里的“對努力者的祝福”。畢竟,從古至今,“上岸”的本質都是:把日夜苦讀熬成光,讓夢想照進現實。
此刻,就讓無錫博物院里的白馬狀元,帶著千年期許,載你奔赴屬于自己的“長安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