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松寄傲——古琴專場音樂會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初夏,正適合來聽一場清雅的古琴音樂會!
7月9日下午2點,無錫博物院將盛邀我市知名文藝公益社團——江南琴社,為古琴藝術愛好者奉上“撫松寄傲——古琴專場音樂會”,屆時琴社諸高手將為大家演奏《鷗鷺忘機》《洞庭秋思》《如來藏》《流水》《搗衣》《瀟湘水云》等經典古琴名曲。
江南琴社:
是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保護單位,知名文藝社團,匯集了無錫一流的古琴家和古琴愛好者,社員大多是梅庵、吳門、廣陵、金陵、浙派、川派、虞山等多個古琴流派的嫡系傳人。他們堅持“匯聚各派,以琴會友”的“今虞”精神,切實開展琴學研究和本地琴史溯源考證,積極開展表演、雅集、講座、培訓等活動,灌制出版了無錫有史以來第一張古琴唱片——《梁溪清音》,為保護和傳承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切實作出了貢獻。
用心聆聽!江南琴社將給我們帶來一段美妙而清雅的時光。
撫松寄傲——古琴專場音樂會節目單
(節目以當天演出為準)
1、《石上流泉》
演奏者:潘一東,江南琴社名譽社長、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太湖學院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省古琴學會理事、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員
此曲相傳為春秋時期俞伯牙所作,以寄情山水,結盟泉石為主題,表達對自然山水的情懷以及對人生的感悟。夫智者如水,利萬物而不爭,故能因境化形,暢然無礙。
2、《洞庭秋思》
演奏者:鄒錢,江南琴社社員、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員
此為明代琴曲。該曲以洞庭秋意為背景,寫觀洞庭之秋,而思潮起伏。碧水天高,煙波浩渺。人生之境,歷經歲月之淘洗與沉淀,亦如洞庭水天澄然一色。所謂:“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淚竹思凄然。廿年夢里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其曲調高古雅正,意味悠遠。
3、《鷗鷺忘機》
演奏者:潘亦羚,江南琴社社員、無錫市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會員
宋朝琴曲,該曲取材于《列子?黃帝篇》中《好鷗鳥者》的寓言,“忘機”是道家語,意思是忘卻了計較、巧詐之心,自甘恬淡,與世無爭。此曲表現了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的心境;曲意雋永,指法細膩,哲理深邃,耐人尋味。
4、《如來藏》琴簫合奏
演奏者:琴:顧穎,江南琴社社長、天韻社副社長、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員;簫:陳忱、陳焱,江南琴社社員
《袍修羅蘭》為現代琴曲,是著名古琴大家成公亮先生所作,共有地、水、火、風、空、見、識、如來藏,八支曲子,此為第八個曲子,也是套曲中最重要的曲子。宇宙七因,如百川流大海,匯歸如來藏,是真理,是生命的頂峰,是精神的歸依。
5、《流水》
演奏者:辛燕紅,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會員、第五屆“幽蘭——陽春杯”全國古琴大賽優秀演奏獎獲得者
1977年8月美國發射的“航行者”號太空船上,放置一張可以循環播放的特制唱片,其中錄有多種語言和代表性音樂,包括古琴曲《流水》。古琴曲《高山流水》最早始于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至唐代分為《高山》與《流水》兩曲。《流水》一曲中,多處模擬流水聲,表現了人和自然、宇宙交融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現。
6、《搗衣》
演奏者:巢錫蘭,江南琴社秘書長、梅庵派古琴藝術無錫傳習所負責人、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理事、亞洲藝術教育協會會員
《搗衣》為唐代琴曲。戍卒在邊隅守衛,秋涼時節,其妻在家鄉河畔搗衣時,思念親人而怨恨戰爭的情感,曲調慷慨激昂,首尾一氣呵成,一展女兒英雄之情而不失其正,為富有民族性之音樂
7、《風》
演奏者:楊貽政,江南琴社理事、上海琴會會員
《袍修羅蘭》第四個曲子,正如成公亮先生所說,“我寫的《風》就是我的呼吸,我的生活感受和所追求的那種真切細深的人情味”。“風是一種氣息,一種呼吸”。全曲用非常傳統的古琴語言來寫,長短交錯,一唱三嘆,韻味雋永。
8、《醉漁唱晚》
演奏者:鮑卿,江南琴社副社長、今虞琴社理事、桐道堂古琴書房主人、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員
相傳唐代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泛舟松江時,見漁夫醉歌遂寫成此曲。該曲利用切分節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復來表現豪放不羈的醉態,奇音妙趣,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全曲精練,結構嚴謹,形象鮮明。
9、《瀟湘水云》
演奏者:陳忱,江南琴社副社長
此曲是宋代浙派琴家創始人郭楚望所作。樂曲描寫作者每欲望九嶷山,為瀟湘之云所蔽。有悠揚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興,更有扁舟五湖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