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陶之夭夭——陶藝創意課程(貳)
二.先秦時期
1. 夏陶器——灰陶
灰陶是灰色和灰黑色的陶器的統稱。成型的陶坯在燒制時,控制窯爐成還原火焰,粘土中的金屬鐵的氧化物大部分轉化為二價鐵,陶器的胎體呈現灰色,就稱為灰陶。
夏代灰陶鬶(guī)
2. 商周的白陶與印紋硬陶
白陶是表里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素胎陶器。它是用高嶺土為制陶原料,因胎中含鐵量在2%以下,故燒成后呈白色或接近白色,質地細膩,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條盤制和輪制。至商代因制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凈美觀。
商朝 白陶瓿 北京故宮博物院
印紋硬陶的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有的達到燒結程度,少數器物表現呈現出因窯內高溫溶化而形成的光澤,似施有一層薄釉。用含鐵量料高的粘土制作、表面拍印幾何圖案的陶器。其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偏高,溫度高的燒成后呈紫褐色,低的呈灰褐或黃褐色。個別胎體燒結程度高的扣擊可發出金石之聲。器表多拍印葉脈紋、云雷紋、人字紋、繩紋、方格紋、回紋、曲折紋、菱形紋、波浪紋、夔紋等。
商朝 印紋硬陶鴨形壺 上海博物館
三.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秦朝時代陶質的器皿甚為少見,一般只有屬原始瓷的罐類,屬灰陶的有鬲、蠶形壺、甕、鴨蛋殼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相比之下,秦代的藝術陶的製作卻顯得繁榮而獨具特色。
兵馬俑
漢代是陶瓷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漢代藝術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超過了以往。西漢的陶塑繼承了秦代藝術風格,深沉雄大。漢代最有特色的獨立俑也許要數東漢時的說唱俑。
說唱俑
漢代陶藝最高成就可以說是鉛釉陶的生產。我國帶釉陶器早在商周時期即有發現,但生產少。西漢宣帝以后,在關中、河南等地較多出現,東漢普及全國,數量大增,成為漢代一個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種。
東漢黃釉陶樓 漢代鉛釉陶
四.唐代以后的陶器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和繁榮時期,陶器發展史上也出現了我國制陶的第二個高峰時期,發明創燒出了三彩陶器。三彩屬低溫釉陶,以黃、綠、藍三種顏色為主燒制而成,稱唐三彩。
唐騎駝樂舞三彩俑
五.明清紫砂陶
它們以天然的礦物組成,蘊藏在巖石和普通陶土的夾層中,故有“巖中泥”、“泥中泥”之稱。紫砂土經隧道式的開采,經自然風化、粉碎、過篩,加適量的水拌和,放陰涼處陳腐、槌練(真空攪練),才能達到理想的可塑性。
清 邵大亨制紫砂仿古壺 無錫博物院
從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傳統陶藝經歷了從實用到實用與觀賞功能兼備的演變,展示了人類集體智慧。這些出土文物經歷了歷史長夜,經受著風雨滄桑的沖刷洗禮,雖然表層顯得斑駁凋零,枯枝破落,但是,這無聲勝有聲地向世人訴說華夏古老文明和歷史變遷。是人類文化藝術遺產寶庫中無可替代獨占鰲頭的藝術標本。
陶藝作品承載著記錄歷史符號的重任,泥、釉等材質的穩定性,通過現代考古技術對其的科學鑒定,為研究人類發展提供了大量的、重要的歷史信息。
(圖片均來源網絡,權侵刪)
參考文獻:
[1]霍華.陶瓷述古.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2]孫長初.陶瓷藝術:火煉旖旎.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孫立新.漫談陶藝[J].中國陶瓷.2004(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