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寶藏:翰墨飄香沐吳風
“名城雅韻藏文脈,
翰墨飄香沐吳風”。
在中國的“太湖明珠”無錫,
有一所守護這座城市文化瑰寶的
地方性綜合博物館---無錫博物院。
無錫博物院現在擁有各類文物藏品3萬4千多件,其中包括書畫、紫砂、陶器、玉器等等,字畫的藏品有5000余件,以歷代法書、清宮舊藏字畫、無錫望族以及藝術家的捐贈書畫最具特色。
一件因吃而成就的筆墨神跡
——五代楊凝式行書《韭花帖》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地域文明發展史。無錫博物院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所珍藏的每一件文物都是無可替代的,其中在書法史上地位非常重要的《韭花帖》則成為千古不朽之作。
五代楊凝式《韭花帖》無錫博物院藏
在無錫博物院,珍藏著五代書法家楊凝式的一幅行書--《韭花帖》。在古代,有天下十大行書的說法,第一行書,當然是《蘭亭序》,《韭花帖》名列第五,這個帖子當中敘述了書法家午睡起來,饑腸轆轆,正好有個朋友給他送來了韭花醬和鮮嫩的羊羔肉,那么這個書法家吃過以后,就提筆給這個朋友寫了一封信表示感謝。那么整幅作品用筆率性灑脫,時行時楷,時收時放,開闔有度,可以說是書法史上的一幅名作。
南宗山水 文人畫頂流
——元倪瓚《苔痕樹影圖》
無錫博物院一直致力將保護文物、傳承歷史文脈作為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因一代又一代人多年的堅守和初心才達到了現在非常豐富的館藏。館內來之不易的重要藏品《苔痕樹影圖》更是成為鎮館之寶。
元倪瓚《苔痕樹影圖》無錫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十大畫家當中,無錫就占了三位,分別是顧愷之、倪云林、王紱。作為“元四家”之一,倪云林對明清以來的山水畫影響極大。因為他性格清高,個性迂癖,惜墨如金, 所以現在存世的作品數量也很少。這幅《苔痕樹影圖》是倪云林去世前兩年的作品,國家一級文物。畫中繪有枯樹兩株、青石一塊、修竹數叢,左上角他也親筆題詩一首,書法古淡天真,筆墨技巧真的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吳王手諭,號令天下
——《朱元璋行書手諭卷》
一件藏品如一段活的歷史,它穿透歷史隧道,向世人訴說著曾經的烽火歲月。而無錫博物院珍藏的朱元璋親筆《吳王手諭》,就帶我們走進了那段烽火狼煙的歷史,也走進了這位傳奇帝王的另一面。
明朱元璋《吳王手諭》無錫博物院藏
無錫博物院還藏有朱元璋的親筆《吳王手諭》,那么這個卷子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國家一級文物。這個卷子是朱元璋寫給大將軍徐達的一個手諭,談論的是“張寇首目”的這個越獄事件。直到今天,我們來展卷閱讀,仍然能感受到朱元璋的那種殺伐決斷的這種氣概。
錫博英才 吳風傳承
——融古匯今,煥發文物活力
如今,無錫博物院已從一個普通的“收藏者”變成一個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承者”。通過每年策劃舉辦數個精品原創展覽,讓越來越多的珍貴文物與觀眾見面。與此同時,博物院注重人才的培養,給更多的青年人才創造一個學習、研究、創作和展示的平臺,進一步推動無錫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促進無錫文化藝術的持續發展和繁榮。
《與古為新——錫博2020藝術新空間特展》
從2019年開始,無錫博物院就開展了錫博英才的行動計劃,對于符合條件的青年藝術家、青年學者給予專項資助。通過第一屆的行動,我們成功舉辦了《與古為新——錫博2020藝術新空間特展》,第二屆錫博英才行動也正在開展當中。
聚英才,傳薪火,融古匯今,煥發文物活力,無錫博物院正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詮釋著傳承與創新,積極踐行“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走進大眾的生活。
歡迎走進無錫博物院,
一起來觸摸歷史,
品讀翰墨飄香的吳風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