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文物的酸化腐蝕主要成因
無錫博物院有著種類豐富的紙質文物,多以古代書畫、手稿、信件、報刊、文獻等形式保存,是無錫地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涵蓋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多維度的重要價值。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保存環境、溫濕度等等的變化,紙張往往會面臨發黃變脆、粘連板結、糟朽粉化以及顏料褪色、字跡擴散等病害現象,其中酸化腐蝕是導致紙張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什么是“酸”
在文獻保護領域,一般來說文獻紙張的pH值低于7,則表明已經酸化。研究表明,pH值在7.5~8.5之間適合紙張長期保存,能有效延長紙張壽命;紙張酸性過強或者堿性過高,會導致纖維發生酸性或堿性水解,纖維素結晶度和聚合度降低,紙張色差變化明顯、熱穩定性變差、機械性能下降。
2.“酸了”會怎樣
紙張顏色變黃、白度下降,紙張的抗張強度、耐折度、耐磨損性能等力學性能下降,甚至出現粉化等現象,當然,出現以上這些變化需要經過很長時間,但如果任由發展,最后就會造成紙質文物損毀。
為什么會“酸”
一、內部因素
1.組成成分
紙張的主要成分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紙張材料因本身發酵、氧化、水解產生酸性衍生產物,引起紙張酸化老化。
2.造紙工藝
我國傳統手工造紙有“壽紙千年”的美譽,而近現代紙質文物基本都很“酸”,主要因為機械造紙的酸法制漿和漂白會殘留酸性物質,導致紙張酸化腐蝕。此外施膠過程中,引入的沉淀劑明礬也會水解產生化學反應。
3.顏料
墨、顏料、染料等印刷、書寫材料也會造成紙質文物的酸腐蝕(圖1)。書寫使用的鐵膽墨水,含有鐵離子、鞣酸、硫酸等使紙張酸化,pH值降低,其中鐵離子在纖維素酸化水解中起到催化作用。
圖1 1949年4月24日《人報》 無錫博物院藏
書畫常用的顏料主要分為礦物顏料、植物染料,還可能有合成染料。礦物顏料如朱砂、石青、石綠、赭石、白粉等(圖2),一般比較穩定,不易氧化、耐酸耐堿;植物染料如花青、藤黃、胭脂等是從植物組織中提取濃縮的色素(圖3),大多存在成分復雜、染液呈酸性等問題,致使紙張酸化老化,對紙質文物的壽命存在不利影響。
圖2 以礦物顏料為主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3 以植物染料為主
清馬元馭《花鳥圖冊》無錫博物院藏
二、外部因素
空氣中的CO?、NO?、H?S、SO?、HCI等酸性氣體,在潮濕條件下會與紙質文物中水分子反應生成無機酸,致使紙張纖維酸化水解。由于受到工業和汽車尾氣污染,大氣中的粉塵顆粒常常攜帶各種金屬離子,如Pb2?、Cu2?、AI3?、Cd2?等,這些金屬離子不僅可以自身水解產生酸性物質,而且還能催化纖維的酸化水解。此外,紙張上微生物繁殖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如甲酸、乙酸、乳酸、富馬酸、葡萄糖酸、檸檬酸等多種有機酸,也是酸腐蝕的重要來源。
能不能脫酸處理?
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開發一系列成熟的脫酸材料與方法,每種方法都有相應的優劣勢,包括水溶液脫酸、有機溶劑脫酸、氣相脫酸、等離子體脫酸、超臨界二氧化碳脫酸、納米粒子脫酸、超聲霧化脫酸等,這些脫酸技術本質是一種酸堿中和的化學反應過程,包括中和紙張中的酸并沉積一定量的堿性緩沖物,使紙張具有抗酸性,有效延長紙質文物壽命。
根據不同脫酸技術的作用機理和優缺點,為紙質文物選擇適合的脫酸方法,同時探索更高效可行的脫酸技術、研究更安全有效的試劑材料、運用更科學合理的脫酸方法,是紙質文物脫酸保護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參考文獻:
1. 王帥一等《紙質文物酸腐蝕及脫酸保護技術》,造紙信息,2025,4.
2.劉家真.Bookkeeper脫酸應用效果評價[J].蘭臺世界,2020,1.
3. 張慧,張金萍,朱慶貴.霉菌對紙張化學性能影響的研究[J].中國造紙,2015,34.
4. 張金萍.近現代文獻酸化危機與防治思考[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