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守護家族到守護文物——無錫華氏家族的文保之路
無錫華氏乃江南望族名門,孝富兼榮、仁義雙修。華氏家族有著熱愛家鄉、支持家鄉文化建設的優良傳統。2016年6月11日,華氏后裔作為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應邀參加了“中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河北承德)的系列活動,華氏宗親后裔以自籌經費600多萬元成功修復位于無錫蕩口古鎮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華氏始遷祖祠”而成為無錫民間力量修復文保單位體量最大、投入資金最多的典型代表。
無錫華氏為當地文保事業所作的貢獻還遠不止此。2004—2005年,無錫華氏家族后裔華仲厚、華叔和、華季平捐資100余萬元重修明代華才子祠舊址。重修后的華孝子祠于2006年對外開放,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惠山鎮祠堂十大核心祠堂之首。2011—2012年,又是以泰籍華人華仲厚先生為代表的華氏兄弟三人,向無錫博物院捐贈華氏家族文獻資料213件,為無錫博物院近年接受的各種社會捐贈中最大的亮點。這批家族文獻資料多為兄弟三人之父——華繹之先生的舊藏,其中包括古代書畫、碑帖拓片、古籍善本等文物以及其他一些家族文獻資料。華氏是無錫本地望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明清兩代與無錫華氏家族往來密切者,多為當時的名公巨卿,還包括吳門及周邊地區的重要書畫家。因此,在無錫博物院接收的這批華氏舊藏文物中,不乏十分珍貴和罕見的重要文物。如元末明初華貞固的《黃楊集》冊頁,為無錫蕩口華氏始遷祖華貞固的親筆手跡,集后并有祝允明、唐寅、文徵明、楊循吉、都穆、朱選、邵彌等明清名人的題跋。又如明代著名的華太師華察,此前主要出現在文獻記載中,而在此批華氏家族文物中,則不僅有2件華察的親筆行書冊頁,還出現了數件與華太師相關的珍貴文物,可補史闕。明代華世禎與文徵明、文彭父子交往密切,此次文氏父子致華世禎親筆書信十通,即是明證。另有明代無錫籍著名書畫家王問的草書、繪畫作品多卷,都是精品佳構,其中有一卷王問寫贈華太師的草書卷,尤具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清代華冠所畫《秋林待月圖》,系為乾隆之子作像,上有嵇璜、皇十一子永瑆等人題跋,亦十分珍貴。其他重要的文物還有很多,如《宋惠崇華溪會禽圖》(曾由清初王時敏收藏作跋)、《元崔彥輔虎丘圖卷》(卷后附明代吳門陸師道、文嘉、王谷祥、張鳳翼等人題跋)、《元鄭元祐華孝子祠記》(冊后有明代名宦楊一清等人題跋)等,不一而足。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家族文獻資料的主人——華繹之先生,為無錫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慈善家,在家鄉建義莊、辦義學、辦實業,為家鄉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進入新時期之后,華氏家族后裔從守護家族到守護文物,更寫就了當代文保史上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