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傲嬌頂流:倪瓚及他的《苔痕樹影圖》
在今年舉辦的“江蘇人氣寶藏”評選中,無錫博物院藏倪瓚《苔痕樹影圖》以高票入選。
倪瓚紙本墨筆苔痕樹影圖軸,無錫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1987年入藏,35年過去,它仍然是大家矚目的焦點。究竟倪瓚畫作有著怎樣的魅力呢?
無錫博物院院長肖煒談到,“無錫,作為江南名城、太湖明珠,有著非常深厚的書畫傳統(tǒng)。倪云林受江南山水的滋養(yǎng),形成了清、寂、空、遠的繪畫風格。可以看到江南很多的畫家,受到倪云林非常深遠的影響”。“比如沈周、唐伯虎、文征明,他們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倪云林的影響。我們可以非常深切地感受到倪云林對于董其昌畫法和風格的深遠影響。我們在書畫展廳里面徜徉,就會由衷地發(fā)出一聲感嘆:始信江南山與水,一半輸與云林家。”
倪瓚自畫像
作為一個一塵不染的美少年,倪瓚的一個愛好就是“洗”。史料記載,倪瓚“為人有潔癖,盥濯不離手”,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有個仆人端著裝水的洗手盆,寸步不離地跟著。連院子里的梧桐樹,他也要讓仆人每天擦洗干凈!他還專門畫過《洗桐圖》,寫過《洗桐詩》。倪瓚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不愿管理生產(chǎn),自稱“懶(嬾)瓚”,亦號“倪迂”。
有錢任性的日子并不長久,一直依賴的長兄和母親先后去世。倪瓚散盡家財,漫游太湖四周。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會其特點,逐步形成“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藝術風格。
苔痕樹影圖,是倪瓚去世前兩年的作品。畫之下方布以坡石,一株枯樹挺立于畫面正中,與細勁飄逸的叢篁修竹遙相呼應。畫之左上有倪瓚自題六言詩一首:“石潤苔痕雨過,竹陰樹影云深。聞道安素齋中,能容狂客孤吟。”極簡畫風,極見精神。
1986年,謝稚柳、劉九庵、楊仁愷等幾位專家來到了江蘇,奔波于各大文物商店去找有價值的古畫,當時全國古代書畫鑒定工作小組正在對全國書畫進行重新鑒定。當他們打開揚州文物商店上世紀60年代從民間收來的這幅畫時,一眼就看出了苔痕樹影圖的非凡來歷,不由得欣喜若狂。無錫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盛詩瀾講述了錫博收藏倪瓚畫作的經(jīng)過:“倪瓚是無錫人,遺憾的是,作為倪瓚故鄉(xiāng)的無錫博物院卻沒有倪瓚的片紙只字。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書畫鑒定小組到無錫來鑒定書畫的時候,我們就提到無錫一直都沒有倪瓚的作品非常可惜。當時的專家謝稚柳先生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線索,說揚州文物商店有一件倪瓚的作品,經(jīng)過多方斡旋,這件作品后來就歸我們無錫博物院收藏了。這也是無錫畫家的作品終于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彌足珍貴。”
這就是苔痕樹影圖的傳奇經(jīng)歷,穿越時空而來的瑰寶重新綻放光彩。一株枯樹幾竿細竹一塊老石,極簡的筆墨,勾勒出來一片清逸淡泊脫俗的意境,而比藝術更高貴的,是人格的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