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成長漫游:種子的奇妙旅行——蒲公英
冬天,蒲公英的葉子緊緊貼在地面上,
根深扎大地,吸收養分。
春天,花苞悄然萌生。
不到一個月,
田野和空地上滿是輕盈的蒲公英!
輕輕一吹,
一粒粒種子乘著白色“降落傘”啟程……
蒲公英 瑪麗萊娜?皮斯托亞
在大自然這個神奇的舞臺上,植物們各自演繹著獨特的生命故事,蒲公英無疑是其中的一位“旅行家”。正如古詩所云:“飄似羽,逸如紗,秋來飛絮赴天涯。”其形似白色絨球,含有許多帶冠毛的瘦果。冠毛由花萼變成,被風吹過后,冠毛會分散變為帶著種子的小白傘,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
蒲公英葉似苦苣,人皆啖之
在北方,蒲公英的苗破土而出便預示著春的伊始。倘若此時春雨適時灑落,那山坡上、野地里、河沿邊,便滿是挖蒲公英的人。人人都想采得頭茬嫩苗,嘗嘗這初春的鮮嫩,那苦中帶甜的清香令很多老一輩人欲罷不能。
最早記載蒲公英的《唐本草》上說:“蒲公英,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老百姓對蒲公英非常的熟悉,經常吃它。
到了明代,李時珍直接把蒲公英歸類到了菜部,《本草綱目》中記:“蒲公英,莖,葉,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蒲公英無論是生吃、炒食、入湯還是涼拌,都風味獨特。嫩葉炒食極其鮮美,入口微苦而回味無窮,搗碎作色拉也非常可口;將花蕾用醋漬后食用起來更是別有風味。
蒲公英入藥
除了食用,聰明的中國人同時發現了蒲公英的藥用價值。唐初,“藥圣”孫思邈記錄了蒲公英的藥性。他親自采制驗證藥效,并在《備急千金要方》的序上寫道:“余以貞觀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觸著庭木,至曉遂患痛不可忍。經十日,痛日深,瘡日高碩,色如熟小豆色。嘗聞長者之論有此方,遂根據治之。手下則愈,痛亦除,瘡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復。”孫思邈手上長瘡,疼痛難忍,隨后他將蒲公英根莖的汁涂到手上,手指的痛便消除了些,瘡也開始消除,之后他每日都用蒲公英的汁液涂在瘡上,不到十天就全好了。
蒲公英中藥材
宋朝的《證類本草》上也說:“蒲公英,味甘,平,無毒。主婦人乳癰腫。水煮汁飲之及封之,立消。一名拘耨草。”
到了明朝,李明珍把蒲公英的藥性和使用方法更完整地記載在《本草綱目》上:
蒲公英 菜部
釋名:耨草、金簪草、黃花地丁。
氣味:(苗)甘、平、無毒。
主治:乳癰紅腫。用蒲公英一兩,一起搗爛,加水二碗煎成一碗,飯前服。
疳瘡疔毒。用蒲公英搗爛敷涂,同時又搗汁和酒煎服。
李時珍說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能治療乳癰及瘡腫。從此,蒲公英作為中藥材被不斷挖掘與拓展,被廣泛用于改善流感、痰熱、喉痛等方面的問題。
蒲公英作為地球上最頑強,傳播最遠的物種之一,從田野間的野菜到治病救人的良藥,以其食用與藥用價值,在華夏大地上扎根于生活與醫學之中。愿我們珍視這份大自然的饋贈,讓它繼續綻放獨特而持久的綠意。
參考文獻: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
中國食品藥品監管雜志《蒲公英:清熱解毒、水腫散結的“藥草皇后”》
圖片均來自網絡 權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