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丨藝術課堂:“西出玉門”——大夏唐卡學習體驗
時間: 2018年11月20日 瀏覽次數:
5796
唐卡,又作唐喀,是藏語音譯,是特殊的畫種。唐卡工藝有繪制、刺繡、織錦、貼花、緙絲等,其內容大多與宗教有關,也有反映西藏歷史傳記、生活習俗、天文醫藥等題材。本期藝術課堂依托《絲綢之路上的神秘王國——西夏文物精品展》,學習西夏時期的唐卡藝術。
西夏與吐蕃(西藏)相鄰長期以來,雙方不僅在政治、經濟上存在合作與交流,在文化、藝術領域也相互滲透。西夏初期就已同藏傳佛教進行接觸,到公元11世紀中葉后,藏傳佛教體系形成并開始東傳。到西夏中期已大量傳入河西地區,仁宗仁孝時期 (1139—1193年),藏傳佛教已在西夏全國有了很大影響。藏傳佛教繪畫即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傳入西夏,并形成了顯密雙修、漢藏結合的佛教藝術。
同學們所欣賞的這幅《阿彌陀佛凈土經變圖》便融合了印度、中原、西藏佛教藝術的審美風格與繪畫技藝,畫面以西方三圣(中阿彌陀佛,左大勢至菩薩,右觀世音菩薩)為中心布局,以遒勁的細線描繪輪廓,大面積使用紅、綠、藍、黃等重色,畫面背景為印度龕門樣式,背景中佛的肉髻也以不同形式出現。作為說法經變圖,畫面內容呈現元素較多、細節豐富的特點,在方寸之間將阿彌陀佛西方凈土的幾大特征完整體現出來。
在把握構圖、造型特征、色彩體系的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度的實踐。在本期特聘教師徐尉杰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進行造型勾勒,并嘗試彩繪。同學們專心致志、一絲不茍的完成了自己的唐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