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微課|“深空深海”系列之“天問”探火(壹)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中國首枚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它將帶領“祝融號”火星車展開火星探測之旅。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成功將火星車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國家。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
(圖片來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天問一號”的成功登陸,既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重要一環,也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新突破,為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注入強大信心力量。
為什么對火星“情有獨鐘”
從古至今,人類探索火星的腳步從未停止過。我們為什么如此執著于火星?這或許要從人類的火星情節開始說起。
在古代,就已經有人用好奇的目光去“打量”火星,肉眼看去,那是一個紅色的星球,因為熒熒似火,行蹤捉摸不定,我國古人稱之為“熒惑”。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大量出現了對“熒惑”的記載。
《武英殿二十四史?史記?宋微子世家》影印版
此后的三百多年里,人類主要借助火星沖這樣的“自然窗口”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火星的表面形貌。
什么是火星沖呢?
火星沖是指火星與地球、太陽幾乎成一條直線,約每2年2個月發生一次。此時地球正好處在火星與太陽之間,從地球觀看火星時會特別明亮。
2016 年火星沖的例子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不再滿足于隔岸觀“火”,開始把探索的“觸角”——探測器伸向火星。
乘風破浪的“天問一號”
兩千多年前,“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愛國詩人屈原的《天問》叩擊著人類對宇宙蒼穹的疑惑。從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到嫦娥奔月、神舟飛天、北斗列陣……一代代運載火箭載著我們的航天夢升空。兩千多年后,以屈原長詩命名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成功登陸。《天問》,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重約5噸,由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火星漫游車組成。
天問一號制動捕獲高清效果圖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我們都知道,探索火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它到底有多難?
幾十年來,火星探測成功率僅為一半左右。從1960年到1962年,蘇聯連續發射5次火星探測器,盡管目標只是“路過”火星,但無一成功。兩次在發射時就爆炸,兩次進入地球軌道后故障,最好的一次在飛行5個月后失聯,探火難度可想而知。而要成功登陸火星表面并順利開展工作的探測任務成功率則更低,大約只有20%。由于火星探測計劃的高失敗率,火星被航天界稱為“航天器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