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憶崢嶸——無錫博物院藏郵票展
展覽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展廳郵票是近代郵政的產物。中國郵驛通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時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清朝中葉以后,我國古老的郵驛體系積弊叢生,已無法承擔信息傳遞的任務。鴉片戰爭后,隨著國門的打開,西方先進的郵政技術也隨之傳入中國。新式郵政的方便、快捷很快得到有識之士的認同。光緒四年(1878年),清政府海關試辦郵政發行了中國郵政史上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標志著中國創辦近代郵政的開始。此后,中國郵政事業幾經變革,但郵票始終與郵政通信相聯系。
方寸郵票,包羅萬象。郵票以豐富的內容、精美的設計及多彩的畫面,形象地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見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進程,再現了偉大祖國的光輝歷程。一言以蔽之,如果將中國各個時期的郵票匯集起來,既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又是一幅美麗的歷史畫卷。
1986年,張楚源先生向當時的無錫博物館(現無錫博物院)無償捐贈了一批郵品,內容豐富,品類較齊全,時間跨度長。為弘揚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我院特舉辦“方寸憶崢嶸——無錫博物院藏郵票展”。同時,為豐富展覽內容,近期我院又新征集了一批郵票。此次展覽以時間為主線,分別展示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發行的郵品,希望公眾能夠在方寸之間回顧歷史,重溫崢嶸歲月。
大龍郵票
郵政紀念日郵票展覽紀念郵票
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人民英雄紀念碑小全張
郵票素有“微型百科全書”之稱,雖只有方寸之地,但文化底蘊深厚,是認識、學習、借鑒歷史的窗口,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史料價值。縱觀中國郵票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其發展之艱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它所跨出的每一步,幾乎都與痛楚、甚至血淚相伴。直至新中國的建立,郵票的發行權掌握在人民手中,郵票有了新的生命,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它從各方面反映了我們偉大社會主義國家的嶄新面貌,成為新時代的生動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