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金光復紀念章
銀質鎏金,高7厘米、寬4.8厘米、厚0.2厘米,重23.5克。國家二級文物藏品
紀念章盾形花瓣邊。用模錘鑿而成,正面中央為一大掛鐘圖案,鐘身上有陽文“自由”兩字,上首條幅上有陰文“錫金光復紀念章”七個字,下部有陽文“辛亥九月十六日”七個字。背壓印文字“麗和足紋”,章頂有圓孔和環扣。據記載,原扣有紅、黃、藍、白、黑五種色條的絲織佩帶,上端橫銀質鏤刻花葉圖案的別針,懸掛于胸前之用。無錫博物院存有2枚,形制完全相同。
1911年10月10日,以孫中山為領袖的同盟會在武昌起義成功,震動全國。隨之,革命烈火燃遍整個祖國大地。無錫老同盟會會員秦毓鎏召集幾十人密議響應。11月6日,秦毓鎏設起義司令部于城中公園多壽樓,聚集五六十名商團團員組成光復隊,在公花園候命,得到千余民眾的響應。下午,起義人員在多壽樓前召開誓師大會,后出發攻打無錫、金匱兩縣縣署,一舉成功,從而結束了清王朝在無錫的統治。同年,無錫在現解放環路上新建光復門,意指“驅除韃虜,光復中華”。無錫光復后,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錫金軍政分府,秦毓鎏自任總理。國學大師錢基博所撰《無錫光復志》一書,原件存無錫博物院,現供展出之用,真實系統地反映了當時無錫光復的情況。
1912年元宵,錫金軍政分府為了紀念無錫革命黨人響應武昌起義,慶祝錫、金兩縣光復,將紀念章授予參加起義的人員。此章發行量很小,經過時局變遷,百年后這兩枚存放在無錫博物院的紀念章顯得尤為珍貴。
小小紀念章,濃濃革命情。如今,在無錫博物院西區四層《血與火的城市記憶——無錫革命簡史》展廳中,能看到這枚閃著銀光的紀念章。這枚小小的銀質紀念章,承載了歷史的滄桑和歲月的變遷,記錄了一百年前無錫人民高舉義旗宣告光復的偉大壯舉。無錫辛亥革命的成功,標志著滿清皇朝對無錫近300年統治的結束,也標志著自漢初以來2000多年的無錫封建地方政權被推翻,從此,無錫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談 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