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無錫地下兵工廠生產的部分武器
1939年10月,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奉命撤離無錫地區后,失去抗日武裝支持的中共無錫縣委,黨的活動面臨很大困難。在敵我力量消長、環境和條件發生突變的情況下,中共無錫縣委對形勢進行客觀分析后,制訂了控制和掌握地方武裝的工作方針。1940年6月,縣委將“江抗”西撤時埋藏在地下的12支步槍和4支短槍起出,組織當地青年積極分子,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無錫縣常備隊。同時,縣委正式建立無錫獨立支隊,憑借“江抗”的政治、軍事威望,該隊沿用“江抗”獨立支隊的名義開展活動,并抽調在錫南黃達三自衛團任指導員的張偉(即薛永輝)到該部加強軍事指導,任支隊司令;委派從常熟東路教委會調來的王新民到該部加強政治工作,任政治處主任;陳鳳威任副司令;錢誠齋任參謀長。支隊有隊員60多人,并很快發展到相當于1個連的兵力。由于此時支隊人多槍少,裝備較差,就有王新民作指導,在無錫縣的東亭倉下建立了一個地下兵工廠,修理槍械并制造石地雷等武器。
王新民(曾用名惠永昌),1916年生于江蘇無錫縣華莊惠甲里,1934年至1937年就讀于南京中央大學工學院機械系,對軍工生產比較熟悉。但這里所謂的兵工廠,其實機械設備非常簡陋,原材料和技術力量也很短缺,又沒有固定廠房,王新民他們只能自己制作簡單工具,用傳統手工業來修理武器,也生產了一些大刀片、刺刀和石地雷,修理了一些槍支,解決了部隊的部分武器供給。如遇有戰事,他們只能靠人背船裝,運輸材料馬上轉移,被稱為“家庭式”的兵工廠。這些刺刀、石地雷坯、步槍零件等,就是當時兵工廠生產和修配的武器。
1941年5月上旬,新四軍第六師師長譚震林等領導在錫北張繆舍駐地開會,貫徹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關于創建和加強我軍軍工生產的重要指示,正式宣布成立新四軍第六師軍實科,并抽調在地方工作的王新民任科長,來負責組建師部軍實科。從此,王新民開始步入軍工生涯,隨軍南征北戰,足跡所至,多有建樹,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很大貢獻,成為新中國著名的軍工專家。
(肖根榮)
刺刀:金屬。長51厘米,寬7厘米。
石地雷坯:石。高25厘米。
步槍零件:金屬。長15.5厘米,寬7.5厘米。
練習手榴彈:木、金屬。長26厘米,寬6厘米,高5.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