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輕風團扇,彩筆繪就夏季“頂流”
時間: 2023年10月03日 瀏覽次數:4324羽扇綸巾、扇枕溫席、輕羅小扇撲流螢、歌盡桃花扇底風……古人風儀,扇子絕對是“頂流”配飾之一。哪怕是空調大行其道的現在,依然不妨礙我們與它來一場精致的邂逅。
暑往秋來,無錫博物院志愿者團隊季度特色活動之“團扇風輕”扇面手繪活動如約而至,錫博志愿者們以“扇”會友,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勾勒渲染,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中國美。
扇之“史”
本次活動由擔任志愿者社教小分隊組長的志愿者吳震月老師授課,她首先講述了扇的歷史和扇子的制作工序,選材、開絲、取囊、剖絲、鉆孔、骨架定型、調整、設計圖案,根據圖案配線,貼面,自然晾干及修整等。在制作過程中,最難的是對扇子文化特征及審美的把控。團扇兼具功能性和美感,更是中華文化中對文人氣質,對天地萬物和諧統一的推崇與敬畏。
結合無錫博物院館藏文物——清趙之謙團扇《碧桃圖》,志愿者們對扇面之美有了更直觀的體驗。小小的絹本扇面上只截取了兩支桃花作為畫面主線,卻做到了方寸之間,氣象萬千,艷而不俗。吳老師還詳細介紹了畫作技巧的絕佳之處,作品分染精致,勾勒線條精準,同時展現出桃花的正面側面與背面,巧妙留白,春天里桃花簇簇盛開的充盈之感躍然紙上。
扇之“史”
扇面的表現手法有各種藝術形式,手繪是其中的一種。各位志愿者在素扇面上匠心巧思,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鳥,或人物動態,創作出美的情致和神韻。
繪制過程中,志愿者謝惠蓉老師給大家提供了扇面繪制的思路和方向,為大家輕輕勾勒了工筆線條,教大家如何起稿勾線及暈染底色;謝建興老師寥寥幾筆,一支芭蕉葉已躍然扇上。看了老師們的藝術作品,大家也紛紛開始創作,素凈的團扇慢慢有了色彩,有的是蒼煙夕照,余暉光凝;亦有空谷幽蘭,姿態萬千;還有卡通萌物,憨態可掬……志愿者們揮毫勾勒,把對美的體驗及想象,聚焦到扇面的方寸間,賦予了團扇新的生命。
借助主題背后的文化底蘊,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給每一位到訪的游客。雖然活動暫告一段落,但錫博所有工作人員及志愿者們對文博科普的熱情不曾消減,我們都致力于做那個持扇的人,把傳統文化的風“扇”給每一個到院參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