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錫博講壇|“口弦文化與音樂起源”講座預告
活動時間: 2021年9月18日(周六) 13:30 - 15:30
報名時間:2021-09-16 15:30 - 2021-09-17 16: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負一樓報告廳
已結束
詳細介紹
講座時間:2021年9月18日(周六)下午1:30
講座方式:線下講座和線上直播同步進行
講座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負一樓報告廳
主 講 人:應有勤
特邀表演藝術家:陳志鵬
嘉賓介紹:
應有勤,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東方樂器博物館原館長。1969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留校任教;1980年以來,先后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和東方樂器博物館工作。主要從事樂器學、古譜學、樂律學研究,出版《中外樂器文化大觀》《中國音樂之旅-民族器樂》《中國樂器大詞典》等多部專著。發表《論東方民族樂律的不確定性》《口弦綜合考察》《樂器的音位分類——樂器分類學的新視野》《口弦音階及其律學特征》等50余篇學術論文。
陳志鵬,國際藝術家,自然音樂發起人。出身于藝術與教育世家,自幼學習東西方藝術,從事自然音樂藝術的研究、創作和教育。國際口弦琴協會(IJHS)理事、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博物館協會樂器委員會音樂代表、美國 Whittier & LIASE 訪問學者。曾參與推動民謠音樂、世界音樂、跨界文化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擔任國際藝術節和電影節的音樂總監,創立“自然音樂中心”、“樂音自然”文化傳播、“自然感知”品牌。長年攜團隊和民族、世界音樂及多元藝術合作,受邀在世界各地展演、交流自然音樂藝術與文化。
內容簡介:
“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笨谙?,又稱口弦琴、口簧、響篾、吹篾或彈篾等,是一種神奇的古老樂器。雖被稱為“口弦”,但它并不是弦樂器,而是一種撥奏體鳴樂器,其聲音悅耳動聽,猶如聲波不停蕩漾,又如風聲綿綿不絕,散發著一種濃郁的原始氣息。
在我們華夏大地上,許多民族文化中都有口弦的蹤影,并有自己獨特的稱呼,如彝族把口弦稱為“洪洪”,傈僳族叫“瑪哥”,高山族稱“嘴琴”,黎族則稱之為“口弓”等。 口弦悠悠,情深意長,他們或撥動口弦自然起舞, 以抒發喜怒哀樂之情;或男女之間利用口弦彈奏出“悄悄話”,互訴愛慕之意;或用口弦模仿出蜂鳴、鳥語、水流等各種聲音,用動聽的旋律吟唱著自然詩性……
彝族諺語有云:“口弦雖小,能撥動人的心弦。”本期講座特別邀請著名音樂人陳志鵬老師開場演奏口弦音樂、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應有勤老師開講“口弦文化與音樂起源”,重點介紹單片口弦音樂的音階、調式、調性等萌芽狀態的樂理現象,分析各種單片口弦的音階的諧音組成,進一步探討其中的天然律制,讓我們一起認識口弦的獨特魅力、聆聽古老的天籟之音!
最后放個彩蛋:《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也即將在無錫博物院展出,展覽匯聚世界多國和地區口弦琴實物、音視頻和圖片等,敬請期待。
講座參與方式:
本講座為社會公益性活動,免費對公眾開放,線下講座和線上直播將同步進行。
一、參加線下講座的觀眾需提前預約報名。
報名時間:2021年9月16日(周四)15:30至2021年9月17日(周五)16:30
友情提示:報名成功者,請于活動當天入館后再到服務總臺旁的票務機,憑身份證取講座票。現場取講座票的前50位觀眾,在講座結束后,憑票可兌換精美講座宣傳頁1張。疫情防控期間請佩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碼,主動接受安檢;未搶到活動名額的朋友,也可憑身份證撿漏取票。
二、線上講座將在微信視頻號、新華云、抖音三大平臺同步直播,具體參與方式如下:
1.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無錫博物院”微信視頻號
2.通過新華云客戶端搜索“無錫博物院”,進入講座直播間觀看
3.通過抖音搜索“無錫博物院”,進入講座直播間觀看
講座獎勵方式:
為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我院將對參加“錫博講壇”的熱心觀眾實行獎勵。
一、參加線下講座的觀眾朋友,當天現場取票的觀眾,在講座結束后,憑票可兌換精美講座宣傳頁1張。
二、參加線上講座的觀眾朋友,可憑講座直播視頻截圖和本人身份證至無錫博物院總臺領取獎品。
領取時間:2021年9月19日至2021年9月26日(周一閉館除外)。
獎品數量有限,僅限前50名觀眾,先到先得。
獎品設置:專家親筆簽名的精美講座宣傳頁1張,每人限領一張。
注意事項:疫情防控期間,入館請攜帶本人身份證取票,出示健康碼,配合安檢,全程佩戴口罩。
PS:年末,憑一定數量的專家簽名講座宣傳頁,可至無錫博物院總服務臺領取指定精美紀念品一份。
講座詳情請咨詢:0510-85727600
本次活動最終解釋權歸無錫博物院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