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錫博物院勞動節開放公告|相約錫博 過精彩五一
活動時間: 2024年5月1日(周三)13:30- 05日(周日)15:00
報名時間:2024-04-25 16:00 - 2024-04-30 10:0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
已結束
詳細介紹
2024年勞動節期間(5月1日—5月5日)
無錫博物院及下轄各專題館正常開放
開放時間
9:00-17:00(16:00停止入館)
預約方式
所有觀眾參觀均實行實名制預約
團隊參觀需提前3天預約
(識別二維碼即可預約)
如需預約講解請致電0510-85727500
五一特別活動
1、逐夢飛揚——風箏制作活動
相傳,風箏的雛形是墨翟以木頭制成的木鳥,東漢時期由于造紙業的發展,民間開始用紙裱糊風箏,稱“紙鳶”。紙鳶最初用于軍事偵察,唐代以后,其用途開始從軍事化轉向娛樂化,最終走向民用化。五月風和日暖,新葉初綠,正是出游踏青、放飛紙鳶的好時機,錫博將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帶大家一起用線條勾畫風箏輪廓,用色彩表達自身個性,用元素展現獨特的想象力。
活動時間:5月1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大廳
活動對象:親子家庭(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微信報名
2、金絲古韻——掐絲琺瑯手工體驗
掐絲琺瑯,又名“景泰藍”,是一種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花紋內,最后經焙燒、研磨、鍍金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工藝品,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次活動我們將執絲為筆,用掐絲工藝制作一枚書簽,一起領略掐絲琺瑯斑斕鮮艷的色彩構成,體驗指尖非遺華麗奪目的藝術魅力,在古韻流轉中體會其傳承價值。
活動時間:5月2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大廳
活動對象:親子家庭(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微信報名
3、瓷土生輝——釉上彩瓷盤手繪活動
釉上彩又稱“爐彩”,是陶瓷的主要裝飾技法之一,早在唐宋時期,陶瓷釉上彩就以其獨特的色調和紋飾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如今,它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應用范圍,融入到現代設計和藝術領域中。本次活動將結合我院精美瓷器展品,通過繪制瓷盤的手工體驗過程,帶大家了解釉上彩顏色的豐富性和強大的表現力,共同探索其在現代制釉領域中的創新思路和應用。
活動時間:5月3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大廳
活動對象:親子家庭(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微信報名
4、環佩琳瑯——手工壓襟制作體驗活動
幽香襲人,細聲悅耳,不知何故?少間,但見佳人,身姿綽約,微步而來。原是胸前壓襟搖蕩,才使得暗香陣陣,環佩作響。壓襟,源自唐代,彼時女子衣著肥闊,經不住風吹,便用綴飾懸于輕薄的衣衫前,既可裝飾衣著又可固定衣襟。良辰佳節之際,錫博邀請古風愛好者們來體驗壓襟制作,用玉手慧心展現中式古韻。一起做一回嫻靜淡雅的大家閨秀,亦或是雍容貴氣的名媛千金。
活動時間:5月4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18周歲及以上(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微信報名
5、泥塑雅韻——非遺惠山泥人體驗
“款款纖腰掌上珍,瑯玨為骨水為神”是清代無錫詩人周鎬對非遺惠山泥人的贊譽。無錫惠山擁有得天獨厚的黑土資源,與江南清新雋永的審美文化相呼應,才孕育出了惠山泥人這一獨特的彩塑藝術。它講求“三分塑,七分彩”,可見彩繪是泥人制作工藝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本次活動中,大家將拿起畫筆,為惠山泥人披上彩衣,展現根植于無錫人心中的文化自信。
活動時間:5月5日13:30
活動地點:無錫博物院社教體驗區
活動對象:親子家庭(額滿為止)
參與方式:微信報名
6、吳風雅樂——評彈、民樂系列專場
民樂之聲,書寫江南。無錫博物院與無錫市歌舞劇院聯合舉辦“吳風雅樂”評彈、民樂系列專場,用說與唱、琴與弦、歌與舞,帶大家醉入江南尋市井煙火、聽人間故事。在聲聲悅耳的旋律中,展開了詩意盎然的江南畫卷,讓我們一起感受江南的獨特的韻味和歷史沉淀。
演出時間表
參與方式:本活動免費對公眾開放,現場參與,額滿為止
特別提醒
1、活動均免費對公眾開放,額滿為止。
2、參加活動需開通“信用阿福分”,報名成功后在活動當天需出示預約二維碼予以核銷。(未核銷滿3次將會影響后續活動報名)
3、預約活動請務必提前預約好無錫博物院參觀門票。節假日游客較多,請預留好排隊時間。
4、無錫博物院可能采集并使用參與活動者的肖像(包括但不限于照片、視頻),僅用于教育服務的公益推廣,報名并參與相關活動者視作同意以上行為。
5、無錫博物院教育活動為公益屬性,冒用他人身份預約,或預約成功后轉讓、轉賣活動名額的,一經查實將暫停預約資格。
6、本活動的最終解釋權歸無錫博物院所有。
(微信掃描二維碼進入報名頁面)
展覽推薦
1、繡里乾坤——絨繡大師朱靜芬與《奔馬圖》
在無錫絨繡發展歷程中,涌現出一批著名的絨繡藝人。早期重要人物為吉婉琴,在無錫工藝美術研究所成立后,代表人物有章桂珍、朱靜芬、范敏華等。近日,朱靜芬女兒將其母親的部分繡品、繡稿、工具、材料等捐贈予無錫博物院,包括朱靜芬的代表繡品《奔馬圖》。此件繡品以徐悲鴻的畫作為底本,徐悲鴻的《奔馬圖》創作于1941年,朱靜芬以針和絨線重新建構他的奔馬,繡里藏乾坤,絨馬亦奔騰。
地點:無錫博物院一號展廳
2、大元處士——吳越王后裔錢裕的故事
元朝的江南,商賈輻輳,富庶繁華。這段時期的藝術和物質文化,呈現出多元文化激發的新藝術形式和風格;考古新發現、新出土的文物,使我們對該時期的物質文化和藝術成就有了新的認識。
1960年發現的錢裕墓,墓中出土金銀器、玉器、絲綢服飾、漆木器、紙幣和銅鏡等豐富的文物共154件套,它們不僅本身就是絕美的藝術品,同時也十分具體而生動地折射出當時“豪門富戶”的生活狀況,更為我們窺探元代經濟制度和手工藝發展水平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展廳
3、方寸憶崢嶸——無錫博物院藏郵票展
方寸郵票,包羅萬象。郵票以豐富的內容、精美的設計及多彩的畫面,形象地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見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進程,再現了偉大祖國的光輝歷程。一言以蔽之,如果將中國各個時期的郵票匯集起來,既是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又是一幅美麗的歷史畫卷。
地點:無錫博物院西區二層臨展廳
4、此是鄉關——無錫博物院受贈近現代書畫展
無錫,人文鼎盛、文物薈萃,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書畫傳統,不僅名家輩出,錫邑私人書畫收藏更是蔚然成風。從20世紀80年代起,錢松喦、黃養輝、陶壽伯、徐風、楊味云家族、楊仁山家族等一批書畫家與收藏世家陸續將其作品慨然贈予無錫博物院。為表彰各位書畫家、收藏家及其后人化私為公的高尚行為, 以及他們為歷代書畫傳承做出的巨大貢獻,我院將此展廳作為捐贈書畫展示館,定期輪流展出受贈近現代書畫作品,讓更多的觀眾目睹其風采,使之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地點:無錫博物院中區三層展廳